守 候
大家好,我叫张丽娜,我是北京李大钊故居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守候。
2007年4月28日,北京李大钊故居对外开放的第一天,也是我到故居上班的第一天,开始一份全新的职业。
当我第一次跨进这个小院,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尽管我并不喜欢过去的那种喧嚣和浮躁,可这与世隔绝的清静也让我一时难以适应。不瞒您说,我原来在电影院工作,那会,成天有一堆朋友在身边围着我,求着我弄电影票,请吃饭的,送礼物的,那被人簇拥着的架势还真有点女皇的感觉,可现在,我却成了孤家寡人,对朋友们来说,好像我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
就这样,我怀着非常纠结的心情开始了全新的工作。至于李大钊,我也没什么兴趣去了解,伟人么,离我太遥远,讲解的时候就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每天看着一动不动的展品,重复着一成不变的解说词,真是没意思透了。直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出现,才使我顿悟。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冒着大雪来到故居。他顾不得抖落一身的雪花,默默地观看全部的展览,每一张照片都凝神观望,最后他站立在李大钊塑像前喃喃自语,迟疑了好几次才走向我说:“姑娘,我想跟李大钊烈士说说话,行吗?”我惊诧的望着老人,连忙点点头,他接着说“我写了一封信,想念给大钊烈士听。”看着老人虔诚的目光,我忙说“好的好的,您请吧。”老人先整理了自己陈旧军装的衣领,颤巍巍的从包里拿出几页皱巴巴的信纸,激动地念道:“李大钊烈士:您好!我几经周折终于寻到了您的故居,我来了!我是您永远的追随者,我一生敬佩您,我会……”老人的声音越来越颤抖,到后来已经泣不成声。念完信,老人摘下帽子,再次整理了衣领,面向塑像深深的三鞠躬。临走的时候,老人眼中含着泪水对我说:“我岁数大了,以后就不能常来照看大钊烈士了,姑娘,你能不能替我……”老人说着哽咽得说不出话了,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慌忙安慰他说:“您放心,有我呢,我在这。”望着老人蹒跚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充满疑惑:李大钊是怎样的人,竟能让人追随一生?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仰?
带着疑问我开始查阅李大钊的资料,渐渐的,李大钊不再是干巴巴的三个字,他的事迹、他的形象在我眼前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他有坚定的信仰、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有操守、有肝胆、有情义,他执着、他浪漫、他赤诚、他厚重。从那时起,我开始从心底里真正敬佩李大钊,在以后的讲解中,我本能的像个粉丝介绍自己崇拜的偶像一样,满怀激情地讲述李大钊的事迹。听了我讲解的观众禁不住留言说:“参观了这么多名人故居,李大钊故居最感人,最暖心。”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我开始真心的喜欢这份工作了,尤其喜欢翻看我们的留言簿。一位老年参观者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李大钊先生为后人敬仰,现在信仰危机,应加大力度宣传这类教育,不然,国家在发展,基础的东西丢掉那就弄不回来了!”字里行间是深深的忧虑,看着老先生的留言,我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担,是的,是这沉甸甸的信仰,这让人执着一生、血脉传承的信仰,李大钊正是因为这信仰,挥洒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矢志不渝。这信仰,是几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用勇气和智慧不断探索前行九十余年的信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十三亿中国人同圆“中国梦”的信仰。当年,李大钊播下火种,星星之火竟可以燎原,今天,观众们在李大钊故居感知先烈的品格,在我的讲述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我的工作,就是在传递这种无形的力量! 这才是我真正生存的价值!
记得一位署名冰的观众写道:“三次来到李大钊先生故居,感悟实在很多。这是个神圣的地方,令人热血沸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想我的血液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感谢李先生,感谢守候在李先生故居的人!”今天,我想对这位观众说“谢谢您,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愿在这里守候,守候故居,守候不灭的信仰,守候每一位观众!”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