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百姓中间 离群众最近


发布时间:2013-03-14

 
     赵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9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民事审判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为西城区法院专职社区巡回法官。
    2007年,赵海成为西城区法院专职社区巡回法官。在巡回过程中,赵海坚持“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职业定位,坚持“离人心更近,离诉争更远”的工作目标,坚持“即知即往、即调即结、即和即了”的工作方法,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创造了“纠纷不出社区,矛盾化解于庭外”的优秀业绩,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法官”。近年来,赵海先后荣获西城区五一劳动奖章、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普法工作优秀法律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解纠纷于诉前 化积怨于庭外
 
    民安天下顺,家和万事兴。法官不能只会坐堂问案,更要主动贴近群众,把身子沉下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老百姓的家门口。
                                                                        ——赵海
    西城区是首都核心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大量地涌向法院,严重影响了辖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如何减少矛盾,让社区更稳定,让社会更和谐,成为摆在西城法院党组面前的重要课题。2007年,西城法院决定推出“巡回法官进社区”,把审判台搬到社区街道,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既给百姓解忧,又节约司法资源。从此赵海成为了专职社区巡回法官。
    赵海面对的大多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都不愿意打官司,也害怕打官司,万一摊上点儿事,不到迫不得已都不愿意去法院。怕就怕虽然分清了是非曲直,但却失去了亲情友情、邻里和睦。“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赵海深知其中的道理,他常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百姓不用到法院,就能解决纠纷。
    “谢谢赵法官,要不是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女儿也没法交代,弄不好只能上法院了。”一脸惊喜的张先生,紧紧握住赵海法官的手不住地感谢着。张先生在联通营业厅缴纳话费的时候,不小心将墨镜遗忘在柜台上,等他发现后再回来找时,墨镜已经不见了。这个墨镜不仅价格昂贵,更是女儿送的生日礼物。情急之下,他拨打了110。民警查看相关录像,给张先生出了个主意,让他不妨找西城法院的巡回法官来帮着解决问题。张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赵海法官的电话。经过一番周折,赵海调取到了张先生办理业务时的录像片段,发现他的墨镜是被随后办理业务的客户李女士拿走了。赵海及时联系上了李女士,向其讲述了这个墨镜对于张先生的特殊意义,以及偷拿墨镜行为的法律后果,李女士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性质,很快就将墨镜归还给了张先生。一起即将闹上法庭的纠纷,就这样很快被化解了。
    王某的妻子因煤气中毒,送到医院也没抢救过来。他的岳母陈某埋怨婆家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女儿,还舍不得花钱救治,双方就此产生了矛盾。等到处理丧葬费、保险赔偿金等财产问题时,陈某坚持要求王某支付全部丧葬费,而自己为女儿上的保险所获得的理赔全归自己所有。王某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陈某拒绝协助火化,王某之妻遗体便一直停放在医院太平间内。赵海了解情况后,一面安慰陈某,劝她节哀,不要过分激动;一面批评王某对岳母说话不敬,要求他当面赔礼道歉。他劝王某换位思考,要多想想岳母失去女儿的痛苦及将来养老会遇到的难处,再说岳母要保险金,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王某两岁半的儿子。经过近3个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王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扑通一声跪下来哽咽着说:“妈,我错了。您放心,我永远是您的亲儿子。”陈某被感动了,与女婿抱头痛哭。第二天,死者的遗体得以火化,纠纷得到解决。现在,女婿仍然经常带着小孩去看姥姥。
    6年来,赵海骑着自行车,天天进社区,日日入街道,累计巡回两千多次,指导调解民事纠纷一万多件,开展示范调解一千多件,出具司法确认书一百多件,开展法律宣传六百多次,他巡回的7个街道150多个社区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下降了21%。
 
用法理明事理 以情理释心结
 
    社区是社会的单元,社区稳,则社会安。处理社区邻里纠纷要依靠法律,但更多的应该去用人情事理找出纷争起因,用真诚和耐心去说服当事人,这样才能最终化解矛盾、减少纠纷。
——赵海
    赵海每天接触的不再是法庭上的当事人和律师,而是社区里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社区邻里间住的近,窗户对着窗户,门挨着门,难免有磕牙拌嘴的时候。原本是小疙瘩,经年累月下来,摩擦不断,就成了心结。在长期的巡回工作中,赵海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纠纷的当事人由于积怨较深、对立严重,情绪容易失控,矛盾容易激化,法官适时进行心理安抚,耐心听,认真看,用心想,尽良言,善协调,往往会让当事人脆弱的心理找到依靠和信心,最终才能在源头深处彻底解决纠纷。
    2008年夏天,在月坛街道司法所,赵海碰到了这么一起纠纷。50多岁的杨大妈和86岁的刘老太太是老邻居,两家因为下雨天开关窗户的问题没少拌嘴吵架。刘老太太是个爱发脾气的人,因为这事儿每天路过杨大妈家的窗外就骂,一骂就是10年,谁劝也不管用。杨大妈虽然也很生气,可又怕跟着对骂造成老太太生气犯病,只好忍气吞声。因为这个,杨大妈患上了精神抑郁,家里人的情绪也都很受影响,两家积怨越来越深。见到赵海的时候杨大妈哭诉说:“我都不想活了,真想哪天抱着老太太从楼上跳下去,一了百了。”
    事情听着不大,可真是社区百姓的为难事儿啊!赵海这么想着,先耐心劝说激动的杨大妈平稳了情绪,随后来到了刘老太太家中。一见面,赵海就发现老太太特别像自己90多岁的奶奶,于是喊了一句:“奶奶,我是法院的小赵,来看您来了。”这一声喊让老太太一下就对赵海亲热了起来,两人扯起了家常。聊天中赵海得知老太太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并且特别爱吃稻香村的点心。赵海由此想出了个主意,两家是十多年的邻居,其实并无大仇,就是因为长期缺乏沟通,导致原本的一些小口角变成了大积怨。于是,他劝杨大妈主动一点,上门找老人把事情谈开,解开心结,相互道个歉,把矛盾彻底化解。在赵海的建议下,杨大妈买了点心匣子送到老太太家里。赵海又请了老太太的儿子来帮忙劝说。果然老太太被哄好了,一个劲儿地向杨大妈说自己骂人不对。此后再见到杨大妈,老太太不仅不骂了,还张着嘴乐。
    一次赵海法官巡回到金融街街道,刚进门就冲进来一位中年男子,情绪异常激动,扬言要与有关人员同归于尽。原来这人姓白,2003年西城区丰盛地区危改建设,白某在那有公房5间,属拆迁范围。拆迁人与白某始终未能达成补偿协议。2005年拆迁裁决白某依法腾空住房。2006年,在强制拆迁过程中,白某拒绝履行,将自己锁在家中,封死门窗,收集了大量管制刀具,同时做了放火和爆炸的准备,要以极端暴力手段抗拒执行,后白某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罪被刑事处理。10个半月后被释放,但他仍然坚持要求一次性给他拆迁款,拆迁人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 面对情绪失控的白某,赵海法官耐心细致地聆听了他的遭遇,了解到白某高血压很严重,父母早亡,几年前又离婚,前妻与女儿和他不相往来,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心情非常不好,对生死看得很淡,目前的问题如处理不善,很有可能再次产生过激行为。赵海法官缓缓地和他聊天,顺着他的心思给他讲解有关政策法律精神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他谈人生、谈命运、谈理想,谈社会。引导他正确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他的思想。赵海法官及时向有关部门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建议他们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经过赵海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了拆迁补偿协议并顺利执行。后来,白某买了房子,跟前妻复了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王某与张某是同院邻居,一块儿住了三十年,矛盾也闹了三十年。由于历史形成的住房分配问题,两家房子互相交叉,去自家的房子都要经过对方的房前。偏偏张某在原本就狭窄的过道中支了个棚子,导致王某每次经过都很不方便。小矛盾成了大烦恼,两家一见面就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两边的老人也因为这件事多次气得生病。街道社区多次调解,两家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面对这起头疼事,赵海并没有上来就劝,而是耐心地听双方诉说矛盾的缘由。三十年的怨气累积下来,双方都需要有个发泄的渠道。赵海连续几天就轮换着听两边说,说冲突,说苦处。几天听下来,不仅事情听清楚了,两边的情绪也被听没了,明显都消了火气,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了。赵海这时候才开始劝说,先向两方做了分析,让两边都清楚认识到靠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少先有一个协商的态度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双方这时候反而不吵了,都请赵法官给想个办法,把这事儿给彻底解决掉。赵海回去几夜也没睡好觉,最终想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办法:双方更换房屋承租,面积的差额用补偿金来解决。再在夹道砌堵墙,把院子分成两个小院儿,以后两家各走一个门,互不打扰。双方都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办法,多年的死结在赵海的帮助下,一下子打开了。生活归于正常,张某和王某编了几句顺口溜,“有矛盾不用愁,赵法官来到家门口,耐心调解讲和谐,说到百姓心里头!”
    熟悉赵海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温和,办事不急不躁,说话不紧不慢,每天都笑呵呵的。“你每天笑啊笑啊,难道你不累吗?”“当事人絮絮叨叨,有的还对你吼叫发火,你怎么不急?”赵海回答说,找我的当事人都是带着压力来的,有一肚子的火和委屈,当巡回法官一定要有个好心态,先抚慰他们的情绪,学会倾听,为他减压,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巡回法官能倾听、有耐心、善调解,当事人才能消怨气、明事理、解心结。
    有耐心的巡回法官赵海,每年诉前调解纠纷1500多件,让3000多名当事人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送服务登千家门 促和谐暖万户心
 
    社区巡回法官的职责就是延伸司法为民的渠道,把诉讼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法官要围着百姓转,百姓在哪里,纠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赵海
    每到周五,什刹海街道司法所内勤小王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来电的都是社区的一些居民,问的都是同一件事:“赵海法官下周一几点来,排队的人多不多,用不用预约?” 在小王的眼中,赵海就像邮差一样,每周一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指导调解纠纷、接受法律咨询。每到那一天,司法所门口总会早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过去邻里间因一些小事发生民事纠纷,本可在基层解决的,结果不少闹到了法院,走诉讼程序。现在居民遇到法律难题,在社区就可直接向法官请教。法官会与他们面对面,释疑解惑,很多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谈及变化,什刹海街道司法所所长李桂清笑着说。
    2007年的一天,赵海在新街口司法所巡回时,遇到几名嚷嚷着要上访的群众。经了解,原来这几位上访者在同一小区居住,房子买了好多年了,但开发商却迟迟不给办理房产证。新接手的公司提出要想办理房产证,必须要业主重新签订委托书,并承诺放弃违约金。这样一来,大伙更是火上加油,都炸了窝了。得知情况后,赵海首先对这几位来访者进行了耐心安抚,对他们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待大伙情绪平缓了以后,赵海开始向他们解释了有关法律规定及购房合同条款的效力。赵海表示,根据购房合同,开发商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如果真的闹上法庭,大伙并没有赢的胜算。再说,如果起诉的话,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闹僵了,开发商不积极办理,事情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一番谈话下来,赵海诚恳的语气、坦诚的态度和详细的分析都让大家很信服。大伙也都明白了自己当初签订合同时有没注意的地方,都表示愿意回去和开发商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进行群体诉讼和上访。一个可能发生的信访隐患就这样消除了。
    2008年7月24日,距奥运会开幕还有两周,德外某小区100多户居民因为小区内的垃圾楼上建了个移动信号塔而吵吵嚷嚷,他们觉得垃圾楼附近管理不善,满地遗漏脏物,不卫生;信号塔噪音大,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健康及日常生活。街道干部的多次答复又不能让大家满意,矛盾眼看就要升级。
  当赵海法官巡回到德胜街道听到这事儿,赶紧联系了德胜街道主任,协调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事如果处理得不好和不及时,很有可能会扩大影响,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奥运期间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赵海法官和主任跑了好几次现场,认真看情况,细心听想法,耐心讲道理,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事情有人关心有人管有人替他们想办法有人为他们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和建议,避免他们因情绪激动做出过激的事情。由于这件事情不是街道能解决的,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赵海法官和主任就不厌其烦地一边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尽快答复,一边一次次到小区通报情况,说服解释和积极安抚。很快涉案的100多户居民得到了较满意的答复,心平气和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表示还应相信政府。一场潜在重大群体性事件平息了,确保了奥运期间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6年来,赵海骑着自行车,天天进社区,日日入街道,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大事小事疑难事,有事就找赵法官”,已经成了社区百姓的口头禅。居民李大妈说:“赵法官就是我们的贴心人,一些纠纷向他咨询后,我们就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心里就有了谱,也不用上法庭了。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听赵法官开导开导,心里也舒坦多了。”
    他深入到西城区的各个街道、社区和居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倾听群众的诉说,认真记录群众的所需所求,详细讲解法律法规,妥善解决每一起矛盾纠纷。在赵海的巡回日记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辖区各个司法所、调解室和每个社区的基本情况,仔仔细细地记下了社区居民出现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帮助协调和调解的事情,他对辖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胡同都了如指掌、牢记在心。“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事,只有这样,法官才会把群众当亲人,百姓才能把法官当靠山。”赵海笑着说。
 
分民忧倾洒爱心 为事业甘于奉献
 
    社区是我的法台,百姓是我的后盾,信任是我的源泉,责任是我的动力。为群众分忧我在所不辞,帮百姓解难我心甘情愿。
——赵海
    现在法院办案任务重,在某些人看来,社区巡回是件难得的好差事。因为外出巡回,就意味着不受院内规章制度的约束,出了法院自己就是领导,想干嘛就干嘛。赵海在负责巡回工作后,排出了一张周一到周五的巡回表,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巡回。每天上班先到单位打卡,然后骑车到社区。一天巡回结束后,又再折回到法院换下制服、打完卡,这才算下班。
    赵海白天坚持到社区巡回,晚上下班后,也没有急着回家去抱抱自己至今还不满9岁的儿子,而是干起了另一个“巡回工作”——坐上半个小时的地铁去探望自己97岁的奶奶。晚上六点半准时到奶奶家后,赵海就忙着安排吃药、按摩穴位、洗脸洗脚、端屎端尿,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才离开。自从父亲去世后,赵海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工作。一年365天,赵海从未间断去看望奶奶,有时周末一天还去好几次。已经照顾了奶奶四年的保姆小张说:“自己之所以能够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赵海的孝顺感动了我,否则我早就回家干别的了。”因为放心不下老人,自2005年至今,赵海从未离开过北京市一次。尽管旁人有时也说:“赵海,你家又不只你一个孩子,干嘛你一个人去扛照顾老人的活啊?”每当听到这些,赵海总是淡淡一笑,说:“我没想那么多,奶奶一手把我从小带到大,现在她老人家年纪大了,是自己回报她的时候了。这么多年下来,哪天不上她那里一趟,心里总是憋得慌。”
    就像照顾奶奶一样,在年复一年的社区巡回中,面对巡回的艰辛、家庭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赵海没有丝毫的抱怨,带着那副招牌式的微笑,赵海坚持理解为上、与人为善的朴素处事规则,不厌其烦地接待着一个个社区群众、化解着一起起矛盾纠纷……
    一位家住朝阳区的周大妈从电视上了解了赵海的事迹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打了赵海的电话。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人接。周大妈很失望:“看来这电视节目也不能全信啊。”可是到了中午12点多,接到了赵海的回电。得知周大妈的事后,赵海在电话那头连声道歉:“真是对不住,我工作时间去社区巡回了,只有中午时间在单位。您要有问题,以后可以中午来找我。”过了两天,周大妈到了西城法院,见到赵海后,她就说,“我儿子去世了,想看孙子也看不了,也不知道怎么好,身边连个说说话的人都没有,就希望赵法官能帮帮我。”赵海了解情况后表示,这个纠纷不属于西城区法院管辖,但他还是非常愿意想方设法为老人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赵海不但讲解了有关法律知识,还帮着老人写了诉状。周大妈感动地说:“赵法官,我太谢谢您了。如果能多一些像您这样的法官,那该多好啊!”
    六年来,赵海带出调解员30多名,他创立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得到认可。同时,他还探索了一种工作方法——情、理、法工作法;建立了一项机制——诉调对接机制;带出了一支队伍——赵海志愿者服务队。2012年,西城法院在总结赵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进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军营、重点工程”的“六进”专项活动。
    经常有人问赵海:“每天都在干这些琐碎又受累的事儿,你烦吗?”他听后,乐呵呵地说:“怎么会烦,给自己的亲人服务我一百个愿意!当很多老百姓把自己的难事、愁事、烦事,都毫无保留地向我倾诉时,我觉得自己的心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也是最幸福的。我有责任去做好这份工作,让百姓更安康,让社区更和谐。”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