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立志要到干不动为止”——记81岁的“老义工”马广明
(一)
从今年1月份开始,81岁的马广明减少了上二龙路社区“马广明工作室”的次数。原来每周去三次,如今去一次。
每次去社区,他一般头7点出门,先在洋桥坐公车。冬天天亮得晚,往往上了车路灯还没灭。下车再走一段路,到了工作室,用随身的钥匙打开门,然后归置东西,备好工具,开始干攒下的活儿。
“身体不行了”,马老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2011年,他中了一次风,此后右手一直有点抖,不过“不影响拿工具”。腰也不行了,久坐就要疼。今年下了几次大雪,他终于下决心“不这么跑了”。
但活儿基本上没少。这活儿是指街坊、朋友甚至远在延庆、大兴的陌生人送来的各种电器。收音机、电子表、剃须刀、电热壶……在马老家用布口袋装着,有好几袋子。都是他从工作室自己提回来的。
马老在现在住的小区里也搞了个“第二工作室”。但“这摊儿没地儿搁,也得背家干。”为此他在家“抢着干家务活儿”,换取老伴儿的支持。
(二)
1947年,15岁的马广明爬一天的山,再走上一天的路,进了西直门,来到什刹海烟袋斜街谋生计。斜街中间路北有栋二层小楼,当时是“华兴电料自行车行”,他在那儿当小伙计,学徒工。
学徒三年后,正赶上全国解放了,解放军进了城,在什刹海旁建工会、办夜校。马广明思想进步,热心参与。老板不喜欢,就借口柜上买卖不景气,请他“回家休息”。回家后,马广明参加民兵,又入了团。1950年,他离开家乡,当兵入伍。1953年,被分配到昌平武装部上班。
1954年,马广明入了党。他回忆,当年想入党可“不容易”,“考核了两、三年”。1958年,马广明从部队复员,到工厂当电工。1976年,他和几个工友干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儿——自己动手攒了一台9寸的电子管电视机。每天晚上放电视的时候,整条街的邻居都来看。凭着过硬的技术,单位让他带头组织起一支服务队,为厂子职工和家属修理电器。
1991年,马广明从工厂退休。随着下海的风潮,他也去打过几天工。但相比挣钱,他更愿意利用自己修理电器的特长,为家门口的街坊邻居做点事。因此二龙路居委会干部前来邀请他,他就把挣钱的工作推了,用全部时间投入到居委会的工作中。
(三)
老伴评价他:“这个人讲到钱,好像从来不考虑。”这些年修理家电,小零件一般都是马广明自己出钱。有人给他统计:22年来,他为社区义务服务超过28000小时;免费修理了3000件大型家电,小电器不计其数。如果按1小时10块钱来算,他少挣了28万;如果按修一件家电100元来算,他少挣了30万。这还不算他为了钻研技术投入的时间,还有他自费购置工具的钱。
不过有时候,他又对钱格外较真。每修好一件电器,他总是说“能给人省几块钱”。修理电器时凡是需要贵点的零件,他总是先掏钱垫上,回头还要把发票送到人家手上。去年有个小伙子请他修电器,完了放下20块钱走了;马老一路追到圆明园西路,给人家把钱退回去。
“我是基层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坚持为人民服务,发挥模范作用,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这些话,搁在别人说可能是唱高调,但马广明身体力行了几十年。
(四)
说起二十几年志愿服务的经历,马老觉得自己并没有当成一个负担。
“修理电器是我个人的兴趣。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这几十年来修旧利废,可以说‘上瘾了’。每修好一件东西,我都当完成了一件作品,有成就感。”马老说。曾经有人请他修一台外国带来的剃须刀,他发现毛病出在变压器上——对国内220V的插座不适用。他琢磨了很久,把变压器锯开,把里面的金属丝一圈圈解下来,最终改造为适用国内插座,彻底解决了问题。
“人经常动脑子,就不容易变老。”马老说,他自己也受益于这些年的志愿服务,如今很多比他小的人都不如他身体好。
“另外我是党员,得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马老说,“不然你还不如群众呢。党员在任何地儿都该发挥作用。入党的时候誓词里说要‘奋斗终身’,怎么叫终身?我立志要干到干不动为止,才算对得起党员的称号。”
这些年,马老获得了很多荣誉,也有人问他是不是被荣誉所累。他说:“我就是要让认为雷锋是傻子的人无话可说。我不是骑虎难下,是真不想下这虎。”
马广明为群众免费修理家电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