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27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为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重大转变。近年来,西城区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新定位新要求,结合区划调整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初步探索出一套覆盖全区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
为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课题组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10家单位,召开了7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569份,收回498份,回收率为88%。通过调查、梳理和研究,课题组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新挑战与新要求
西城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设15个街道、255个社区,总人口162.2万,驻区中央单位及部队较多,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承担着“四个服务”
[①]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服务需求日益增多,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压力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构建首都功能核心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是落实地区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西城区辖区内共有中央法人单位2485个,中央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835家,各类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232家,全球500强中14家中国企业总部在此落户。2010年以来,区委着眼区情特点,注意探索把握发展规律,不断健全完善区域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了“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发展战略。服务立区的发展定位,迫切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站在推动发展的最前沿,在“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导向、凝聚和示范作用。
构建首都功能核心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居民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城市建设、管理类问题,占到问题总数的46.5%,突出表现为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类问题,占到问题总数的28.2%,突出表现为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养老服务资源仍然匮乏。解决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
构建首都功能核心区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近年来,西城区全面实施“融合聚力”工程,通过思想、工作、资源、文化的有机融合,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北京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要求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以构建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西城区委顺应服务科学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组织全覆盖、服务全响应”的党建工作目标,树立统筹协调的党建工作理念,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区域发展的思路,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全面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格局。
(一)打造“全响应”服务品牌,构建区域联动管理格局
“全响应”服务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街道统筹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多元主体积极响应社会需求的网格化工作体系。区委不断健全服务型组织体系,打造“全响应”服务品牌,构建起区域联动、合力推进的服务管理新格局。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区委总揽全局,积极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把主动服务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实现由“管理区属”向“服务区域”转变,将驻区中央单位和部队,既作为服务的对象又作为发展的依靠力量。西城区建成了全国首个“第三代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行政服务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注重整合行政服务资源,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24小时服务模式,努力实现行政服务智能化、精细化,竭力满足驻区单位需要。建立了区、街两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应急处置“五位一体”的基本框架逐步搭建起来。
二是扩大服务覆盖。区委在15个街道实行了“大工委”制;街道工委成立了党建协调委员会或党建促进会;在232个社区设立席位制“大党委”,推荐任命681名来自驻辖区机关、派出所、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的席位制委员;推进“五站合一”楼宇工作站建设,建立商务楼宇党组织108个,楼宇工作站202个,覆盖党员1886名。街、居、站党组织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形成了全方位、广覆盖的服务群众网络。基层党组织着眼于社区居民、商务楼宇和“两新”组织就业人员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整合服务资源,努力做好便民利民、就业创业、扶危帮困、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
三是创新服务载体。全区开展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活动,建立区级领导、职能部门与街道、社区定点联系制度,通过在不同层级推行“一本一会一单”民生工作法,完善自下而上的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仅2012年,区领导走访街道社区136次,委办局领导走访街道社区354次。区、街、社区收集各类社情民意38245件,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27919件,占全部问题的73%;已制定解决方案、正在落实过程中的8281件,占问题总数的21.6%。区委启动了“践为民宗旨、兴务实之风、促社区和谐”实践活动,选派255名优秀科级干部全脱产到社区挂职一年,到群众身边“接地气”、研究和解决问题,目前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是强化机制保障。在区委领导下,有关部门制定了《西城区社区资源共享奖励办法》,两年来,共支持23个服务项目、投入奖励资金105万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余个驻区单位向居民群众开放了内部服务设施,多家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化服务。落实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全面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双向述职制度,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履行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职责。探索建立了服务考评机制,形成了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考评体系,较好地支撑了社会服务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
(二)创新“四联”工作法,统筹解决民生热点问题
各街道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探索形成“四联”工作法,即:“组织联建、条块联动、服务联做、党群联心”,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统筹辖区服务资源。以月坛街道为例,该街道辖区内中央单位较为集中。街道工委坚持“便于统筹、利于管理”的原则,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建立了横向互联、上下贯通的“二横三纵”区域化党建工作一体化格局,提升了街道服务中央单位的能力与水平,调动了中央单位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与动力,形成服务地区发展的合力。街道出台了《社会单位资源开放共享奖励办法》、《以项目支持推动地区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办法》,鼓励和督促地区单位参与到街道、社区工作中来,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地区形成了“大邻里、好邻居”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联合党支部为纽带解决城市管理难题。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复杂情况,各街道成立联合党支部,将小区改造项目的相关单位(包括上级下派干部)、施工单位、社区各方代表组成项目联合党支部,搭建起上下沟通的直通车,并建立相应的一系列为民服务工作制度。联合党支部设置《民情日记》,成立“民情传递队”、设立党员“和事佬”,按照“一户一策”原则走访接访,深入了解居民的具体需求,及时梳理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支部成员定期会商、同步规划、协调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广外街道的联合党支部就帮助群众解决老旧楼房上下水改造等困难问题300余件,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
(三)实施“点点工程”,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党组织努力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在设置“居民议事厅”、开展“党代表接待日”和“一刻钟服务圈”等活动的同时,总结推广了以柳荫街社区为代表的“点点工程”做法和经验。具体做法是:生活较好的居民帮助弱势群体——献点爱心;生活在社区的居民为环境建设、治安防范——尽点责任;关心社区发展的居民为社区建设——提点建议;有一定专长的居民帮助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干点实事;社区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为居民——做点奉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区孤老、残疾人——送点温暖。社区党委制定了服务工作标准和流程,拟定服务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下派服务任务,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成立了“连心便民服务队”,在社区公开亮出志愿者身份,按照志愿者技能、特长,分为智能型、技能型、体能型。设维修服务站,贴近实际开展便民的小土木、小钳电、小拆洗、小水暖“四小”服务。近两年来,服务队办实事200多件,服务近千个小时,受到居民群众的好评。为实现服务常态化,社区党委还建立了“便民服务日”、“便民服务接待日”,对特殊人群如空巢、孤寡老人提供“一助一”的定向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课题组感到,西城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方向明确,成效显着。但与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一些党员的服务意识有差距
从调研情况看,西城区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已经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受过去管理型政府思维的约束,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党组织传统活动模式的影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对服务型党组织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仅仅从具体工作上去理解做好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有的党组织比较注重服务经济发展,但在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党员的意识方面尚有欠缺。在服务群众方面,少数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不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有的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有的党员干部自觉服务群众的主动意识还不够。
(二)一些党员的服务能力存在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些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因循守旧,习惯于以行政管理式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有的不注重学习,工作能力水平不高,“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有的不善于协调沟通,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合力。有的与群众感情不深,不懂得群众语言和群众工作方法,不善于面对面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的跟不上时代变化,不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三)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队伍建设稍显滞后
提高服务能力、履行服务职责、发挥核心作用,重要的是拥有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队伍。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任务要求相比,一些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还较弱。在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上,受到选任渠道不宽、待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有的党组织带头人工作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领导能力不强、公信力不够;在党员队伍建设上,由于教育管理方法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存在党员培训中党组织热、党员冷,参加党组织活动的人员白发多、黑发少,组织生活会表扬多、批评少等现象。
(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西城区已经基本形成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相关制度,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一是个别工作领域的制度尚未建立。如针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尚未建立资源整合利用、服务质量标准化等制度,从而难以达到资源共享、公益服务最优化的效果。二是有的制度落实不到位。原因是制度不够简便实用,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三是考评不健全。目前,为数不少的基层党组织还缺乏对服务效果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调查中有79%的被访者认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标准、机制完善以及监督方面还做得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基层党建工作思路的创新。要按照“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的要求,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水平。
(一)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理念
加强对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要性、必要性的学习宣传,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和要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所说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好事,“服务”是党组织存在的价值意义,也是实现执政党领导的重要方式,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价值取向、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服务意识。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引导,使“服务”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重管理转为重服务,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增强群众意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寓服务于感情之中,始终关注群众所想、所盼、所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多办实事。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创新方式方法
一是指导社区党组织努力实现社区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以社区网格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打破社区服务管理的时间、空间界限,增强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功能与自治功能的有机统一。规范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听证会、民主评议和居务公开等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自治,探索老旧小区停车、准物业管理等模式,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管理中来。
二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改善提升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推动社区用房达标类型由“散点拼凑型”向“集中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推出10大精品社区,打造20个市级规范化示范社区,推进80余个智慧社区建设。着眼于世界城市社区建设标准,引入香港、新加坡等社区建设理念进行试点,推动社区建设工作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是关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推进菜篮子、早餐、便利店、再生资源回收、家政、修理、理发等7项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继续开展好高雅艺术进社区、旅游服务进社区、金融服务民生等特色便民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加强社区在服务特殊人群方面发挥的作用,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帮扶力度。
(三)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完善“全响应”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委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元主体在社会责任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信息互通共享,相互信任合作,行动协同联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实现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
二是加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设置和组织架构,是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科学严密、全面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通过组建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性党组织,充分发挥其作为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的功能,将区域内各类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
三是加强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强化教育、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选拔、教育培训力度,改善结构,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注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社工骨干,提升“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素质和能力。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类别轮训,提高党员队伍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落实党员承诺制,开展党员志愿活动,采取结对联系、结对帮扶等形式,实现对党员的全方位立体式关爱,提升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能力培训,不断强化运用信息网络手段掌握舆情、沟通和引导,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四)进一步健全做好服务工作的制度机制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专项述职制度,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责任机制。深化上级组织对口联系、领导包片、结对帮扶等机制,推动党员干部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健全民意收集、处理、反馈等机制,及时掌握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迫切需求,提高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区域共建机制,全面深化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更好地统筹区域优势资源,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效能。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完善议事规则和程序,扩大党务公开,形成党员民主参与服务全过程的制度机制。
着力构建民主开放、奖优罚劣的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准,科学设计考评指标,突出对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的考评,努力把各项创建要求转化为群众最关心、可感知、好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考评方式,通过上级党组织召开测评会,或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电话、入户、信函调查等方式,拓宽群众参与评议渠道。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基层党组织评优评先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①]四个服务: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