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3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建设领域改革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前不久,全党上下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社会治理层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推动社会治理理念、方式方法和载体创新,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为此,课题组通过调阅资料、座谈走访、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西城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西城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西城区把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切入点,结合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构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格局
    区委于2009年底提出构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格局的工作理念和基本框架,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协作运行、相互响应,进而促进社会服务管理良性运转。全响应的核心是服务,目标是通过建立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的社会服务管理响应链,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全面感知是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全面掌握数据,感知地区发展态势。快速传达是通过网站、短信平台等这些技术的服务渠道,拓宽地区百姓和单位与街道之间的双向互动渠道,使双方的信息能够快速传递。积极响应是通过建立街道指挥中心,发挥中心的作用,紧紧围绕群众和百姓的利益,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同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意愿、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响应百姓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西城区积极创新基层党建运行方式,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探索实践。
    一是社区党委整合辖区资源与民需实现有效对接。陶然亭街道黑窑厂社区党委发挥党建协调优势,成立社区公共服务社,形成了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站、志愿者、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有58家社区单位、17个社会组织加入公共服务社。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所长,为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比如,54家签约商户均公示单位和企业服务内容,向居民发放优惠卡,为居民提供便利、优惠的服务;各单位内部停车场,为居民提供免费错峰夜间停车;晨晨美发中心上门理发,天天意公司提供资金,帮扶空巢老人;金鑫然医药公司团员结对帮扶残疾人;霖瑞宠物医院、张一元茶庄、陈淑玲口腔诊所走进社区公益大课堂,将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送到居民中间;区国税局机关党员结对帮扶社区困难党员。社区党组织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把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进行直接对接,实现了四方共赢。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统筹协调能力;辖区单位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履行社会责任平台,一些商户还扩大了客户群和社会美誉度;地区居民得到了便利和实惠;社区实现了共驻共建共享,确保了地区和谐。
    二是党员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红马甲”党员志愿者引领群众共治小区环境。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属老旧小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所属产权单位管理不力,造成小区绿地无人维护、社区环境脏乱差顽疾难治。为此,社区党组织携手共建单位,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命名为“红马甲”党员志愿者服务团,建立了党员志愿维护社区环境的长效机制。他们向社区和共建单位的党员发出《关于开展环境治理志愿行动的倡议书》,确定由55名党员组成第一批志愿服务队伍;使用党员活动经费购买了清扫工具,制作印有“我是党员我带头”字样的志愿服务“红马甲”,统一着装,以支部为单位,每月单周集体活动,在社区清扫绿地、清除杂草、捡拾白色垃圾、整治小区周边环境;每月双周自主活动,清扫楼道、擦拭防盗门等。在“红马甲”党员志愿者服务团的带动下,居民维护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不少居民主动参与其中,社区环境大为改观。
   三是党组织引领居民自治,社会事务交由群众管理。新街口街道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活动中,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为切入点,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在社区涌现出一大批自治组织。比如,西里四区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以优秀党员刘国祥名字命名的社区自治组织“国祥服务队”。服务队自成立之初的12人,现已发展到70余人,设立了4支分队,即:“党员治安先锋岗”、“便民维修服务队”、“洗刷刷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乐融融民事调解小组”。成立一年多来,服务队从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义务值班600余天,为居民义务维修数百次,义务调解纠纷30余起,开展环保志愿服务20余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
    (三)将社会治理创新作为领导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2012年5月起在全区开展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活动,目的是“零距离访民情、面对面听民意、实打实解民难”。区委规定,全区34名四套班子领导和71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每月末走访定点联系街道、社区,面对面倾听老百姓的需求、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访听解”工作开展以来,区、街、社区共收集各类社情民意88555件,其中已经解决85893件,占全部问题的97.0%;已制定解决方案、正在落实过程中的1983件,占问题总数的2.2%;暂时还无法解决的679件,占问题总数的0.8%。“访听解”工作的长效化,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以干部群众观念的增强、工作作风的转变,提升了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标志着社会领域深化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方向是“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结合西城实际,课题组认为,当前社会治理创新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念亟待转变
    社会治理创新是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从管理到治理,虽只一字之差,但工作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主要是政府和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带有强制性;社会治理则是在实现政府治理的同时,强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在方法论上这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完全吻合,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社会治理的目标实现。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干部对从“管”到“治”在思想上还没有跟上变化,仍然存在着“管、控”的观念,传统的从上至下的行政式思维模式还根深蒂固。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群众是社会治理主体的理念意识还不强,原来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方式一时改变不了,既怕一管就死,又怕一放就乱,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去解决问题,不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民主协商手段、沟通交流手段来解决新矛盾,不善于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载体来解决新问题。
    (二)社会和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等。近些年,西城区也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体制新举措,力求取得进展突破,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党委政府机关,其他治理主体“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还没有真正实现,理解度和支持度还不强烈,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一些活动和项目收效不很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宣传不到位,群众有误解。多数群众认为,治理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率还比较低,活动形式有待创新。社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党员少且分化组合频繁,造成了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有限,参与、服务社会事务能力有限。调查显示,西城区共有社会团体144家,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只有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90家,其中建立党组织的24家。又由于社会组织成员中普遍比较年轻、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陈旧老化的制度、缺乏创新的活动内容与社会组织党员及成员的要求脱节,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三)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虽然近年来西城区在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总体上看,目前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仍以行政手段和思想工作为主,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工作方式简单。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发动群众的传统手段效率效能降低,社会各方积极性没有有效地调动起来。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单位、居委会、工、青、妇等组织,以政治和行政手段发动群众多,群众和其他组织主动参与少、自我有序服务管理较少。在矛盾化解方面,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呈现矛盾类型复杂化、矛盾主体的群体化、矛盾领域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的极端化、矛盾发展的易激化特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探索力度还不够大,社会工委和群众工作部在统筹协调方面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主要原因是没有摆脱“自上而下”的群众工作格局,离平等互动的群众关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对社会团体组织、物业、网络虚拟社会成员等新兴群体的联系沟通、发动组织上,虽然做了很多大胆探索,形式也力求多样,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四)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创新
    在信息化平台方面,西城区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受条块管理关系不顺等体制因素影响,快速解决民生诉求的工作流程尚未完全建立,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推进工作的难度。在社区平台方面,在如何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社区党组织如何履行好领导本社区工作、服务居民群众的职责等方面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在沟通平台方面,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联、互补、互动还不够深入有效,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在党群互动、政民互动方面,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社会多元主体还没有充分“动”起来。
    三、群众路线视角下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社会治理创新,重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西城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把握一个创新方向、完善三个关键机制、抓好五个重点环节。
    (一)把握一个创新方向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实现新时期的社会治理新目标。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要在近年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和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聚合正能量,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良性运行社会生态系统。
    (二)完善三个关键机制
    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顺畅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和需求问题流转、解决机制。这是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领群众共同前进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各个层级及相关部门联动的舆情收集、反馈、调处联动机制,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等多种渠道,建立群众反映问题由下至上自治解决和逐级转办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使沟通联系反馈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是以社会激励为动能,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长效机制。各级党委要制定一系列统筹协调机制和社会激励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热情。政府要加大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在公益领域,通过制度安排,积极倡导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倡导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在资源共享方面,建立公共资源的补偿性供给机制,鼓励和引导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设施向社会开放,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机制、表彰奖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良性运行,等等。通过机制和制度建设,使辖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会团体等优质资源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连同其他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和群众,一并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
    三是以信息平台为支撑,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支持网络。这个支持网络由两个层面、若干个平台组成。第一个层面是党委和政府部门主导的服务网络,包括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监督、社会控制等工作平台;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组织主导的社会服务、社区自治管理等类别的平台,同时提供政社合作、社社合作、志愿服务环境,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渠道和媒介。不仅要把这两个层面的网络平台建立完善起来,还要让不同层面的信息平台链接起来,形成响应、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支持系统。
    (三)抓好五个重点环节
    一是重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党组织和党员首当其冲。要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社会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党员作为基础,通过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现党对社会治理过程和环节的全面统筹和调控。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公共服务管理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等,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积极健康推进。
    二是加强公民教育,构建和完善社会信任体系。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要特别注重弘扬人文关怀精神,着力培育社会共同责任的核心文化认同,并使其成为城市的内涵品质,成为凝聚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所在。
    三是注重舆情收集和分析,在宏观上始终把握社会动态。把舆情信息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建立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基层舆情信息员队伍建设,把触角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延伸,向新兴组织和媒体等社会群体延伸。对涉及社会建设工作全局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协商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诉求,及时作出反应。
    四是注重发挥好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并把对其治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统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服务管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建立完善网络媒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广泛应用网络提供服务,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五是注重法治保障,推动社会治理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依据和手段,要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和公众依法自治并参与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