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31
为深入总结近年来西城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思路建议,西城区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对一批功能街区党建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在全区召开座谈会5个,访谈有关领导30多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课题报告。
一、实践探索
近年来,西城区委把推进区域化党建与做好“四个服务”、促进功能街区科学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使区域化党建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建立完善了区域化党建三级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条发力”的原则,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逐步形成以区委为领导、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党组织为节点的区、街、社区三级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在区级层面,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在街道层面,成立党建协调委员会、党建联合会或党建促进会等机构,吸纳驻区中央、市属和社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的“大工委”工作格局。在社区层面,健全完善席位制“大党委”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全区256个社区均建立了区域化党建议事协调机构。此外,依托卫生局成立了西城区医学会,依托司法局成立了律师协会党委,教委即将成立西城区教育系统民办学校联合党总支等,逐步将驻区专业单位吸纳到区域化党建中。
(二)汇集整合了区域化党建共享资源
一是汇聚整合驻区行政单位资源。以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为载体,通过项目化运作、组团式服务、开放性活动,带动引导国家部委等370多个驻区单位将活动场地、就餐、停车等服务资源向驻区群众开放。截止到目前,共有411家社会单位参与到资源共享工作;累计投入1705万元社会建设资金,共奖励了326家先进单位。有效的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社区服务资源,撬动了整个区域社会管理创新的全响应。二是汇聚整合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资源,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如中关村科技园西城园区通过企业孵化器延伸出党建孵化功能,在普天德胜等6家企业孵化器中全部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在联合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组织园区党员开展党组织活动,助推园区党建工作。三是汇聚整合在职党员资源。各街道积极开展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的“双报到”工作,吸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加入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通过开展居民群众实际需求调研,对接报到单位党组织的资源优势及在职党员的业务专长,合理设置服务岗位和服务项目。
(三)探索并拓展了区域化党建的运行形式
一是依托功能街区,为产业发展服务,健全和完善区域党建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如在各类企业总部集聚的金融街地区,探索以党建为统领的政府、商会、公司三级工作模式,通过健全和完善灵活的组织间活动形式和党员活动形式,有效完善街区的服务功能,形成了产业推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二是为商业街区服务,带动区域党建发展。如大栅栏和西单吸纳商家和楼宇成立了“商业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按照“共同提高,双向服务”的原则,全面整合、协调发动地区的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商业区各个商家。三是利用地区资源,服务社区群众。如月坛街道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地震局等多家部委机关建立了全面交流沟通机制,通过“部长下社区”的服务载体,为地区居民提供信息发布、咨询等服务。四是立足需求,改善民生。如陶然亭街道黑窑厂西里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区、街、居党员干部三级联动,走近百姓,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始终,2014年,加固改造10栋楼共有36个楼门,538户,其中“低保户”39户。
(四)提供了区域化党建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大党委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以及工作推进、考核监督、经费保障等基本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进程,为席位制委员在和谐社区创建中切实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整合街道优质资源。建立区域共建项目认领制,以社会化工作方式整合地区社会资源。各街道对接社会需求和群众诉求,制定共驻共建工作目标,策划菜单式共建项目,驻区单位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认领承办共建项目。三是整合党建阵地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内便民服务、党组织活动、公共活动等场所,在金融街、西单商业区等重点地区建立了长安兴融、西城晶华、高登大厦等37个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在255个社区全部建立“党建共享园地”,向区域内各类组织和党员及普通群众开放,提供政策咨询、党课培训、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四是整合行政资源。针对城市管理中拆除违法建设、规范地区经营秩序、提升旅游环境品质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什刹海街道探索把区域化党建工作引入到城市管理中来,以党建资源整合带动体制内行政资源整合,统筹调动公安、城管、市容、工商、交通、卫生等各行政管理和执法力量,加强共同治理,形成了辖区环境秩序共同维护管理机制,提升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
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一是必须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点。只有了解区域情况、抓住区域特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思考、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才能找到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立足点,才能以党建工作的成效引领和推进区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必须形成互动,实现互利多赢。只有大力营造党组织、党员乃至全社会积极投身区域化大党建的氛围,才能使各类组织在区域化大党建的工作平台上找到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三是必须示范引领,用好项目抓手。只有以特色品牌、项目制为抓手推进区域化党建,才能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局面。四是必须打开视野,深层整合资源。只有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地理区位、当地文化等因素,打破党组织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和体制之间的界限,才能对区域内各类资源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五是必须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只有加大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投入,在落实经费、人员和活动场所上的保障,才能使党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强化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认识问题
一些社区干部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在工作中仍然沿袭过去自上而下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有的干部对党建区域化丰富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简单的将辖区内的党员每年集中在一起组织几场活动,开几次会,看几次电教片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将构建党建区域化格局上升到更好的服务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升管理水平的高度上来。有的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的热情不高,加之驻区单位与社区没有隶属关系,有效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导致不少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缺乏经常沟通和紧密联系,不能很好履行共驻共建职责。一些在职党员在进社区活动中,既无工作热情又无创新办法,有名无实,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如何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问题
主要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的发展。如社区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辖区“共筑共建”活动以及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形式,更多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发展状态,靠人情维系的多,靠制度保障的弱,导致党建工作的发展模式严重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显然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三)如何提高区域资源整合的质量问题
总体上看,区域化党建在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着局限于区域内区域化,视野站位不够宽高的问题,局限于有型资源整合,无形资源挖掘不够深的问题和局限于简单化的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空间需提升的问题等,造成区域化资源整合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简单的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如何打开区域化党建思路的现实问题
一些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未能全部释放。社区党组织任务十分繁重,主要精力用于抓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消防安全等一票否决事务上,谋划党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区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党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社区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与此同时,不少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业务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显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载体运用不多、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甚理想。
(五)如何增强区域化党建理论研究和支撑问题
西城是北京市较早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地区,但还没有上升到规律性的研究和认识层面,在统一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凝集共识方面缺乏指导性的要求。同时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应急和宽泛,缺乏可持续性的追踪深度研究,基层在进行区域化党建时往往出现缺乏理论支撑的尴尬境地,基层与驻区单位对区域化党建的认识不高、不理解、不了解。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作用
1.要充分发挥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基层党建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形成共建合力。领导小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破解难题作为切入点,精准发力,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2.探索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运行的有效机制。各街道工委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职能,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良性互动。按照党组织班子社会化、组织体系网格化、运行机制常态化的原则,街道工委设席位制委员,根据不同的议题,吸纳地区各成员单位参加工委会,注重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统筹引导好各级组织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巩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大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居委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纪委行使监督评议权、社区服务站履行服务职责、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使参与权、评议权。社区党组织在工作关联度高的单位聘任席位制委员,参与社区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并负责组织动员本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协助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3.建设较高组织化的党建动员机制。以对全体区域成员的精细化、分级分类管理为前提,以业务主管的枢纽型和属地责任区域化并重为原则,根据组织关系、活动关系、区域关系、行业关系等,加强社会动员,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提高党建活动的社会组织化和社会参与度。
(二)进一步打造一批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抓手
1.规划集约化发展的党建板块。按照党组织在围绕发展,服务大局上做出示范的工作要求和“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商圈党建工作模式。深入总结推广商圈共赢、园区孵化、产业推动、网格管理等工作模式,集中抓好金融街、西单商业区、德胜科技园、大栅栏传统商业区、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等商圈党建工作模式,在广安产业园、天桥演艺区筹备组建党组织并预留党建和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工作阵地。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思路,重点推进商圈党建模式和组织体系网络、运行机制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和总结推广的力度,打造区域化党建的西城模式。
2.搭建共享式发展的党建平台。按照党组织在加强组建扩大覆盖上做出示范的工作要求和组建有加强、党员得实惠的原则,健全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实现党员服务辐射无盲点、全覆盖。加强区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一个党建工作室、一个对外接待窗口、一条党员服务热线。负责统筹党员的服务管理、党员教育、组织关系转接、开展党建活动、对外接待与宣传。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依托街道服务大厅承担地区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职能。社区党员服务站纳入社区规范化建设,社区服务站设立党员接待岗。按照两新组织活动属地化的原则,重点加强“两新”共享园地建设,全区将党员服务阵地的活动记录、活动次数、活动效果等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标准,重点打造一批资源共享的示范点。
3.形成组团式服务的党建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整合楼宇党建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延伸党建工作触角,逐步构建楼宇多元调解机制、重点做好服务楼宇经济发展和员工队伍建设工作,实现楼宇规范化管理。按照办公场所固定化、工作人员专职化、经费保障长效化、基础数据动态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服务模式精细化及作用发挥最大化的标准打造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工作站示范点。
(三)通过创新不断增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活力
1.创新党建文化引领。文化是建设魅力西城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全区各界人士认同发展目标、自觉投身社会建设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建文化的方式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影响、深入人心,提升党组织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为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要按照“活力党建、魅力街区、和谐西城”的总体思路,在党建文化与企业发展、党建文化与民生服务、党建文化与区域特色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打造独具魅力的党建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共创、文明共建活动,培养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祥和、团结奋进的区域文化,带动家庭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楼宇文化的提升与发展,提高居民、驻区单位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进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党建工作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区域化党建提供思想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党建项目支撑。以项目制管理支撑和保障党建工作的创新,在完善基层党建精细化管理、完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和党员联系街道社区结对共建、在党组织“访、听、解”中的方法、途径、措施等各个方面开展项目化运作,确保项目实施有成效,党建工作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