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6-25

 

政府工作报告

—— 20111215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西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王少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抢抓重大机遇、应对复杂形势、实现区域跨越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团结全区人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做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顺利推进区划调整和区域融合,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五年来,区政府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坚持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着力打造发展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基本形成了以金融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和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100亿元,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区级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70亿元,比2006年增加约18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685亿元,比2006年增加36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6%;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占GDP90%左右,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40%以上,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近50%。以金融街为主体的金融资产规模达到55.5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总资产的近80%,占全国的50%以上,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功能区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特色更加凸显,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成为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西单现代商业区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什刹海地区成为国内外着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区,大栅栏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琉璃厂被评为“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马连道荣获“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加大服务发展力度,成立了对外联络服务办公室、金融服务办公室等机构,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加强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扶持,为各级各类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区政府累计投入500多亿元,实施办实事项目221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4480元,比2006年增加14354元,年均增长11.4%。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脱零”。实现了养老、医疗保障全覆盖,社保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8%以上。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困难群体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成立捐赠物资调配中心,在全区所有街道都建立了慈善分会,形成募捐、救助和志愿服务“三位一体”运作模式,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亿元。深入落实“九养”政策,建成老年餐桌364个、托老所255个。完成102栋塔式住宅楼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建成64个残疾人“温馨家园”和22家职业康复劳动站,实现康复服务全覆盖。不断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累计整治 91 条胡同、解危修缮2万多间房屋,完成10.2万户“煤改电”、7.3万户“一户一水表”、4.6万户“一户一电表”、3.8万户老楼通天然气和1000余户老楼供暖设施改造。启动昌平回龙观一期、丰台张仪村、房山长阳、大兴亦庄等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多渠道改善了14866户家庭居住条件。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58家社区便利店,改造提升31家社区菜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切实保障了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

——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新提升。五年来,区政府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全面完成了468号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和西长安街道路拓宽拆迁,新建改造煤市街等道路343条,完成133条道路疏堵和微循环改造、216条道路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基本形成了“七横三纵”供水干线格局和雨水管道分流系统,供热管网覆盖全区主要道路,金融街等4座消防站和德内、大栅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立了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加强对什刹海、大栅栏等文保区的整体保护,恢复烟袋斜街历史风貌,完成大栅栏街改造,建成琉璃厂艺术廊桥,实施了旧城保护和居民住房改善工程。扎实开展“五大秩序”整治行动,实施33处“城中村”、“边角地”整治,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城市景观建设,累计新建改建绿地210.2公顷,实现全区无燃煤锅炉目标,金融街片区绿化项目和什刹海文保区环境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截至11月底,全区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58天,较2006年同期增加39天。建立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政务值班、非紧急救助“四位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我区被评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建筑工地、地下空间和消防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圆满完成重大活动期间的城市运行和安全保障工作。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区政府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示范项目。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保持全市领先,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稳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完成了20所学校改扩建和360处校址的加固改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改革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多点式转诊预约服务,开展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试点,全区共组建257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签约群众28.1万人。举全区之力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大力宣传“宣南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1121”工程,推广“一街一品”模式,形成了一批知名活动品牌。腾退修缮广福观、法源寺等57处文物古建,建立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立个性化健身指导体系。开展社区健康生育全程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认真做好外事、优抚安置、妇女儿童、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各项工作。我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全国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社会服务管理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体系健全、运行顺畅的社会管理格局。组建了社会工作专门机构,搭建五大工作体系,累计投入近6亿元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顺利完成第六、第七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实行“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积极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一刻钟社区便民服务圈”试点,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引入社会组织孵化器,对社会组织承担公益类、便民类服务项目给予补贴。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新模式,坚持领导接访、包案处理重点矛盾等制度,切实化解了一批突出信访问题。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组建了区、街两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在全市率先启动政府机构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工作,分散政府公共事务风险,有效维护了社会公众利益。健全打防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重点地区的清理整治,建立街道综治维稳中心,整合基层维稳工作力量,确保了社会安全稳定。积极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牛街“民族特色服务体系”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推动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区政府不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组建区人力社保局、区住建委、区市政市容委、区功能街区产业发展促进局等部门。依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合理简化审批环节,健全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机制,有效提升审批效率。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率先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改革,完成金融街集团、华兴新业、华方公司、华远集团改制和广安控股重组,聚德华天、菜百、张一元等一批参控股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由2006年的520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日益明显。完善外经贸投资服务体系,新增外商投资企业 419 家,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对口支援。借助“京港洽谈会”、“北京金博会”、“北京文博会”等活动,加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宣传推介,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研究编制区“十二五”规划,谋划区域发展宏伟蓝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落实重大事项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制度,累计办复人大议案和建议1175件、政协提案1847件。特别是区划调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顺利完成政府组建和部门整合工作,强化建章立制,组建区委区政府专家顾问团,建成第三代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和行政效能监察,政府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区域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区单位、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支持、帮助我们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和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参与西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产业空间置换难度较大,强化金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旧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进展缓慢,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拥堵、部分居民居住条件差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资源分布还不均衡,社会服务管理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西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努力探索一条体现时代特征、首都特点和西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是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与“十二五”规划一脉相承,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要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经济,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构建多元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加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特点的服务型经济。要着力塑造充满魅力的城市环境,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建设管理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城市氛围,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明风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居民生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品质是未来五年我们必须贯穿始终的工作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处理好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继续巩固和提升金融业的经济贡献力和产业辐射力,促进金融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对接,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以存量盘活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增量引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要处理好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在集约利用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来解决区域发展后劲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满足全区人民的新期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切实抓好的头等大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托城市功能完善来改善民生,加强旧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居民群众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要依托功能区建设来改善民生,在功能区布局和产业发展上统筹考虑民生问题,使群众更充分地融入到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来。要依托公共服务提升来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满足全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依托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来改善民生,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加快融合发展是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着力抓好的重要任务。区划调整为西城发展带来了新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一核一带多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统筹推进、组团发展,实现功能区之间的优势互补。要加快资源整合,促进金融、科技、文化等优势资源与产业有效对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统筹面向群众的各项公共服务政策,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全方位融合,使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实现西城区的发展蓝图,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按照区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努力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和空气质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根据以上要求,结合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和《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努力建设“四个服务”示范区

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区位特点和工作要求,坚持把服务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打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切实为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着力打造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摆在突出位置,让全区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基础教育优势,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狠抓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领军人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建成首都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构建“三横四纵两平台”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积极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按照应保尽保、应救即救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形成覆盖全面、服务综合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新格局,实现社会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群众吃得放心、用药安全。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会服务和社区自治水平,做好安全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着力打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立足首都城市国际化发展方向,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拓宽国际交往范围和合作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及地区总部入驻。高标准做好驻区单位和部队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联系机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配合落实中央、市级重大项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和利用好各类绿色通道,保证重点项目投资落地。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区建设,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强化产业政策引导,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着力打造友好宜居的城市环境。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管理高效、舒适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十二横九纵”的路网结构,改善道路微循环系统,完善停车设施,建设自行车及步行系统,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分类分级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加强重点地区和街巷综合整治,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大力推广节水、节能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技术,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适度调控人口规模,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发挥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手段,逐步建立精细、高效、安全、统一的现代城市运行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全面实施“金融强区”战略,不断完善高端服务业体系

坚持高端化、功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把做大做强金融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带动产业多元融合发展,逐步淘汰不适应区域发展要求的产业形态,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影响力。巩固金融总部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功能,把金融街建设成为资讯发达、环境优美、交易活跃、服务完善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强化国家金融管理、决策、信息和服务中心功能,加大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链条。大力推进金融街建设,挖掘核心区资源潜力,加快广安产业园产业承接,拓展德胜科技园金融后台服务功能,完善商业配套和综合服务设施,逐步形成更大范围的金融产业区。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培育独具特色的金融文化。发挥金融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推动金融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二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抓住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的有利契机,依托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加快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金融和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进德胜科技园西区扩展和广安产业园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改造周边环境,增强园区服务功能。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通过项目资金配套、贷款贴息、法人奖励、专利资助等方式,推动园区企业快速发展。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切实增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是着力提升商贸旅游业发展水平。紧紧抓住扩内需、促消费机遇,积极构建功能完善、品质卓越、舒适便捷的服务体系,促进商贸、旅游业向精品化、特色化、便利化方向发展。依托西单、西外等商业区发展时尚消费,推动业态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切实做强特色消费,促进大栅栏传统商业繁荣发展,着力打造马连道茶业交易中心。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资金、政策、项目引进以及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便民消费,推进生活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和都市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

(三)全面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加快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北京“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目标,依托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一是培育健康向上的城市公共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践行“北京精神”,总结提炼“西城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完善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夯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文化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集中打造一批具有西城特色的品牌活动,创作一批以西城为背景地的文艺精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二是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发展原则,努力探索旧城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实现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协调统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重点保护中轴线和阜景地区历史文脉,分类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积极实施文物“解危、解放、解读”工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破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现途径问题,在努力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下大力气改善旧城区居民居住条件。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集中打造北京中轴线西翼文化带,展现首都中心城区风采。

三是增强区域文化发展活力。加快区属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数字版权产业基地、天桥演艺区和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引领,大力发展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演出、工业和城市设计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各类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政府资金引导,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多种融资形式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领域高端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2012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届首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做好2012年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和空气质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施重点功能区建设工程,促进经济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金融街建设步伐,启动华嘉小区、菜西地块搬迁,推进广安一期、新兴盛、35中新址搬迁和月坛南街、丰盛DE区项目建设改造,协助做好金融街G6E1、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药监局等中央、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举办金融街建设20周年系列活动。推进德胜科技园扩区工作,完成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一期建设改造工程。做好老佛爷百货集团亚洲旗舰店进驻西单工作,加快图书大厦二期项目进度。启动天桥演艺区剧场等重点项目,促进演艺产业聚集。推进大栅栏中华老字号集聚区、新华1949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启动琉璃厂艺术大厦建设。成立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强重点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开发,办好西单国际时尚年会、大栅栏旅游购物节、什刹海文化旅游节、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西城电子商务节等活动,有效拉动区域消费。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改革,支持区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项目管理库和配套政策,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二)实施城市承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基本完成地铁7号线拆迁,实现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北大街开工建设,启动南横东街东口等15条交通疏堵工程,续建和新建马连道南街、槐柏树后街等15条道路微循环工程,完成黄寺大街等60条道路大中修。完善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系统,启动宣武艺园立体车库项目,推进月坛体育场、白云观西侧地下停车库工程。建设菜市口、桃园220千伏变电站和马连道110千伏变电站,加快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完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模式,推进无线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抓好地下空间综合整治和有效利用,加大消防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应急管理,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三)实施城市环境靓丽工程,提升城市环境水平

加强金融街、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加快打造木樨地至永定门滨河道景观、地安门至永定门文化轴景观和新街口至开阳桥商业街景观,做好长安街沿线、前三门大街等地区夜景照明设施改造。继续推进国二招周边、三庙前街等“城中村”、“边角地”环境整治项目,实施架空线入地工程,加大对违法建设、违法广告和渣土乱堆乱放等痼疾顽症的检查督办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复兴医院等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完成5000户居民取暖“煤改电”工程,实施22项雨水利用工程,做好53个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新建和改造绿地9.3公顷,完成屋顶绿化2万平方米、垂直绿化2000延米,实行“全天候道路保洁”,确保全区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四)实施文化品质提升工程,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深入开展“北京精神”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宣传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区建设成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文化工作者队伍,推进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办好“西城文化节”、“景山合唱节”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加强社区文化、学校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京味”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施什刹海环境改造和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杨梅竹斜街、白塔寺地区保护和居民住房改善试点进度,推进法源寺文保区整体规划和大栅栏CH地块项目建设。启动普济寺、观音寺的腾退修缮,做好会馆、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完成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库和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库,完善孵化园与集聚区对接机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促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新建5个校长工作室,加大教师在职培养力度,在学校多样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做好减负工作。启动三帆中学等9个中小学教学楼翻建工程,确保回民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年内投入使用。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强化校车安全管理。组建区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推进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推广医疗服务共同体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加快公共卫生大厦、家庭健康保健中心、宣武中医院二期、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中医治未病保健服务试点区各项工作,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健全居民健康监测体系。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人口和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健全西城幸福家庭生命全周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创建成果。

(六)实施惠民便民工程,切实改善居民生活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就业、养老、停车、买菜等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群众排忧解难。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和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从根本上解决简易楼的居住安全问题,彻底改善月坛北街17号楼、南横西街96号南楼的居住条件。加快百万庄21号院、右安门28号院等回迁项目建设,实现昌平回龙观二期、丰台大红门、丰台南苑、石景山酱菜厂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开工。探索社区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确保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65%以上。进一步拓宽“社区爱心服务一卡通”功能,积极打造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西景苑老年公寓开工。对姚家井等31个小区和木樨地北里等50条街巷胡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2万户平房院“一户一表”和 40条街巷、5处小区、600处平房雨污水户线改造,换装老旧小区节水器具1500套件。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抓好“药品安全百千万”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和供应保障,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努力维持物价稳定。倡导机关、企业单位停车设施对外开放,实行错时停车,强化停车管理,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

(七)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一体化工作平台,研究制定“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标体系,稳定和充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六型”社区建设,建立居民需求常态化调查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做好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带动作用,做实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安排一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进一步推进公费医疗与职工医疗保险并轨,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调整居民养老金待遇,实现社保业务就近办理,加快推进救助站标准化项目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深化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健全多元社会矛盾调解体系,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区、街两级维稳格局。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巩固团结和睦、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实施政府自身建设工程,不断提升行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理念,加大公共财政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行政服务体系,切实推进规范服务、便民服务、亲切服务。一是全面加强基础建设,结合“三定”方案的实施,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能关系,实现政府部门集中办公,完善区街财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二是深入抓好行政能力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健全完善行政审批服务、重大项目指挥协调等机制,努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确保重点工作和各项民生服务落到实处。三是继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虚心听取区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居民代表评议政府工作机制,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四是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坚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禁止不作为、乱作为;要坚持统筹联动,禁止推诿扯皮;要坚持实事求是,禁止浮躁虚夸;要坚持勤俭节约,禁止铺张浪费,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城科学发展,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敢于胜利,全面推进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建设,以扎实而努力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