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王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06-25

 

创新发展理念  创造美好生活

努力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

——王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125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十二五”进程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委和区纪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代表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顺利实现区划调整平稳过渡,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区域发展成效显着。

过去的五年,是牢牢把握机遇、主动接受考验,统筹发展能力稳步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区委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把战略谋划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迎奥运文明行动计划和环境建设规划、贯彻落实“三个北京”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重大举措。在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的同时,注重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全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去,以重大机遇带动区域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细致地做好新区组建各项工作,加快思想、感情、资源、工作的全方位融合,确保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区情特点和资源禀赋的认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规划“一核一带多园区”空间布局,为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坚持科学发展、努力转变方式,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区委认真落实中央、北京市宏观调控措施,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不懈地实施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街建设,金融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近50%;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55.5万亿元,占全市金融业总资产的近80%,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实现共同繁荣,都市特色旅游业健康发展,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元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特征,坚持增量资源开发与存量资源盘活并重,发展空间拓展与产业布局调整同步,区域承载力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功能区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特色更加突显。什刹海烟袋斜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大栅栏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马连道荣获“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服务机制,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100亿元,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区级财政收入预计超过270亿元,比2006年增加约18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达到685亿元,比2006年增加36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6%

过去的五年,是着眼内涵提升、促进全面发展,地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区委始终坚持“以文化育文明”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驻区单位和广大群众对地区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凝聚力不断增强。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重要载体,努力构建共驻共建共享的文明城区建设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区复查。第七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区)”。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先后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首批试点健康城区”以及“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

过去的五年,是贴近居民需求、持续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区委着力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群众生活水平显着提升。201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4480元,比2006年增加14354元,年均增长11.4%。累计投入促进就业资金2亿多元,帮助12万余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积极推进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善综合救助工作格局,加快对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累计投入近6亿元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深入开展“平安西城”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新模式,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多元化社会矛盾调解和打防管控一体化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巩固了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广泛凝聚合力,党建科学化水平大幅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区委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党员队伍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五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防止利益冲突试点,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积极支持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广泛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力量,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动员全区人民参与区域建设发展,建立健全专家顾问组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区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结果,是驻区单位、部队和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向所有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启示。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的职责。要牢牢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不断强化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把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作为首要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把区域发展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始终保持强大的发展动力。

必须始终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要牢牢抓住核心优势不放松,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不断完善以金融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对区域发展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开辟科学发展新境界。

必须始终将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要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实践证明,只有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坚定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不图虚名、务实稳健,不畏艰辛、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奋勇争先的工作局面。实践证明,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最广泛地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最充分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攻克难关,创造一流业绩。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

这些经验是全区广大党员群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实践积累,是历届区委推动区域发展的深刻总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将这笔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推动西城长远发展的动力。

二、今后五年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深刻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对西城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发展至关重要。

纵观新形势,未来五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区划调整后,西城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区域资源更加丰富,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西城的期望值也更高了。另一方面,复杂多变和快速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强调,要坚持发展硬道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区域发展步伐、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再次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为我们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也明确提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和“加快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的目标要求,对我们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明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中央和市委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党的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这些要求,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在首都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争当“排头兵”和“火炬手”。

在看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产业发展需求与空间资源制约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投资和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功能完善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破解,特别是在人口疏解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上还需要努力创新突破;面对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新要求与新期待,广大党员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在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后五年全区党的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坚持“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方向,按照建设“四个示范区”的要求,大力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全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努力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

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努力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的发展目标,与“十二五”规划一脉相承,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在西城区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我们必须为之不懈奋斗的总目标。

——建设活力西城,就是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与资源优势,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加快形成全社会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金融主导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核心优势更加突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显着增强;各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魅力西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高品位、精品化,打造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特色突出、人文气息浓厚、国际交往活跃的整体形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风尚积极健康,地区精神不断凝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社会充满人文关爱;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风采,区域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力显着增强,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更加宜居;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全面实现;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强。

——建设和谐西城,就是要坚持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各项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格局。改善民生成效显着,发展成果广泛共享,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社会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利益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平安建设全面加强,区域更加安定有序;区域发展协调性显着增强,初步形成功能区发展优势互补、不同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的局面;旧城人口疏解有序推进,人口服务管理更加完善,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要着力把握好五个关系:

——必须把握好区域发展与服务首都的关系。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时刻牢记服务首都的职责和要求,坚持首善工作标准,坚持共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努力在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中实现区域新繁荣。

——必须把握好加快发展与提升品质的关系。坚持发展不动摇,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努力在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

——必须把握好促进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通过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在发展中促进和谐、维护稳定;通过履行维护首都稳定职责,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必须把握好实现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走包容性发展道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区委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让全区人民享受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必须把握好事业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既要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发展来推进党的建设,更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使党始终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文化为区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为有力支撑,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按照首都经济发展要求,在巩固主导产业和总部经济优势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持区域经济发展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巩固扩大金融产业核心优势。继续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坚持建设与置换并举,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统筹金融街发展,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审批进度,争取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和投资落地。建立金融街与各功能区联动机制,加快广安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承接,进一步拓展德胜科技园金融后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金融街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的影响力。完善金融产业链条,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总部入驻,培育会计、法律、资讯等金融配套服务,支持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要素市场发展,积极争取新兴金融交易市场落户。完善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健全国际化配套设施,加快金融街国际化进程。

构建结构合理、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逐步淘汰不适应区域发展要求的产业形态,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充分发挥中关村德胜科技园政策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扩内需、促消费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西单商业区的时尚品牌影响力,提升大栅栏传统商业区老字号集聚优势,扩大马连道茶交易市场辐射力,鼓励发展黄金珠宝等特色消费,深度开发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业品质。着力培育多元消费,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营造区域发展良好环境。把提升区域软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硬要求,着力完善政策、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搭建优质的发展平台。加大对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的综合扶持,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总部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各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要立足企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与高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品质、多元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国际交往。在功能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社会投资引导,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和推进机制,做好辖区中央、市级项目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投资拉动作用。

(二)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首都“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的目标,着力促进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推动西城区向文化强区迈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塑造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践行“北京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总结提炼“西城精神”,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大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深化内涵、丰富载体,不断提升区域公共文明程度。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文化中心,使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与金融、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演出、工业和城市设计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各类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天桥演艺区建设,促进演艺产业聚集,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首都核心演艺区。鼓励创作更多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努力使我区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和荟萃世界文化经典的舞台。

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坚持以保护古都风貌为核心、整体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努力探索形成符合首都发展要求、具有西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按照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轴一线”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什刹海——地安门风貌保护工程,提升阜景街历史文化景观,贯通大栅栏——琉璃厂文化长廊,振兴历史文脉。大力推进什刹海、大栅栏、白塔寺等地区整体保护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形成模式,有序推进风貌保护和人口疏解。深入实施文物“三解”工程,加快会馆、名人故居、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腾退、修缮,挖掘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做到又要有文、还要有物,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和保护基地,全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与民生政策统一对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资源,高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巩固基础教育在全市的领先地位,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狠抓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加快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率先建成首都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推进“健康西城”建设,普及健康知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和全民健身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三横四纵两平台”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推进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认真做好残疾人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氛围。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让群众吃上“放心菜”、“放心药”。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政府主导,高起点、高水平做好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从根本上解决简易楼的居住安全问题,统筹做好老旧小区住宅楼内外的水、电、气、热和架空线等基础设施改造,实施平房院落和街巷胡同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回迁项目的协调推进,确保居民早日实现回迁安置。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积极筹措各类保障性房源,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的后期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四)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持续深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区域和谐稳定大局,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

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以探索新时期社会建设新模式为核心,加强对全区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社会责任激励机制,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完善“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基本建成信息化网络支撑平台和工作运行平台,形成政府、社会与市民有效沟通、良性互动的局面。积极发挥街道在社区建设中统筹协调、融通资源的作用,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大力培育一批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全面发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为民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建设力量。

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积极推进“六型”社区建设,着力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大力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四大民生服务圈”和“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促进社区服务功能全面拓展,使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贴心。

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西城无小事”的意识,把维护稳定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新时期群众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注重源头预防,继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和信访代理体系有效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依法妥善处理好各类问题,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营造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双拥共建成果。

(五)大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效能

立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功能、完善服务管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管理高效、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优化城市布局,提高空间利用水平。按照“一核一带多园区”的空间布局,坚持以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城市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的建设发展方向,突出功能区发展的整体性,实现功能区特色发展、融合互补、良性互动。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功能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强化存量资源利用,积极推动功能置换,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老旧平房区倾斜,完善市政设施日常维护与应急处置机制,集中力量缓解交通瓶颈问题,推进规划道路路网建设,推进智能交通体系、静态交通管理和胡同微循环建设,提倡绿色出行。持续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违法建设等痼疾顽症,加快打造木樨地——永定门“水道”景观、地安门——永定门(中轴线西翼)“文道”景观以及新街口——开阳桥“商道”景观,实施南滨河公园等环境改造工程,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大街环境品质提升。加强节能减排,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因地制宜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创新服务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能。坚持依靠科技手段,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完善“统筹推进、职责清晰、综合执法、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热点问题投诉处理系统。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快速反应、安全运行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三网融合”、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完善数字西城地理信息平台,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和各类重大事故,确保城市运行安全高效。

四、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努力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着力固本强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强化理论武装,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学习载体,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先进性。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党组织在商务楼宇及社会工作领域有效发挥作用的载体和途径,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要为长期工作在一线,处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解决矛盾、破解难题最前沿的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营造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培养,多理解、多帮助、多支持的氛围。

(二)抓班子带队伍,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要以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进思想作风,优化班子配备,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数取人;重干部“四化”,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工作业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成绩取人;重资历经验,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要通过全方位的考察,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履职尽责的干部选拔出来,大胆提拔、放心使用。积极拓宽干部实践锻炼的领域,综合运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把有发展潜力、积极进取、踏实苦干的干部,安排到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重大工程的一线去砥砺品质、锻炼作风、增长才干。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培养用好区域内现有人才,积极引进国际一流高端、领军人才,努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努力开拓创新,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效途径。一是要把转变体现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上。区委及全区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二是要把转变体现在解放思想上。勇于改变落后僵化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预见性。三是要把转变体现在增强宗旨意识上。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四是要把转变体现在改进工作作风上。必须善于谋划、主动作为,肯动脑筋、善动脑筋,抓住发展新优势,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应酬,努力实现各项工作新建树、新突破;必须满怀激情、一往无前,带着昂扬向上、忘我拼搏的激情干事业、抓发展,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区域发展合力

巩固和营造政通人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各级党委的重要任务。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依法履行职能,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支持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广泛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等各界人士力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科联、侨联、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能,发挥司法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进一步规范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巩固和扩大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成果。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更加光荣的使命,新的职责赋予我们更加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全面推进“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建设,以更加扎实而努力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协办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Email : admin@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