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铸就丰功伟绩,离不开人才辈出,但若要开创太平盛世,则有赖于群贤毕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拥有一支为民所信赖的党,关键在人。自古至今,贤才忠良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希望,筑牢国家昌盛的根基。
何为人才?何又为一个好的人才?这个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20个字提纲契领、掷地有声,做到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想要做好,关键在信念是否正确、坚定。
当今的中国多元思想相互激荡,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各种偏激思想挑战着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冲击着党员干部的自律防线。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冲击之下,党内个别干部失去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心存怀疑,认为是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及;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上帝,热衷于烧香拜佛、沉迷于堪舆风水;有的政治立场不明,碰到重大问题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存心投机;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活;有的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不良动机,以权谋私……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仰迷失的尽头,是原则缺乏、价值虚无,甚至底线崩塌。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信念动摇。
贵为四书之一的《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为政之道,信念为根,这个信念是什么?对公职人员来说就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当前时期,在社会物欲横流的大潮发展中,又如何让我们的干部扎牢这个信念?
做任何事都有先后之分,根基不牢就难以成事。古人云:德者,得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以德立身,而判断德行好坏的根本在“孝”。同样的,一个“好干部”,想要做好为民服务,就必须从“孝”字上下功夫。不孝自己的父母,如何推广至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孝作为录取干部党员的条件之一有其合理性。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最真挚也最无私,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干部党员要有所明确,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不孝,因为它让父母蒙羞。“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的干部党员要能够把“孝”发挥至任何事情上,时常三省吾身,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念一念自己的是非对错,是否又有蒙羞于父母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及时改正。“孝”字写不正,“人”字难以写好,作为干部如果不能视天下人为父母,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难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为服务为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增进德行,就是最好的修身。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否有德,是否切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素质,更关系到人民福祉、国家兴衰。孔子很早就看到了“德”的重要作用,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指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矣。”我们的思想先贤重视德之作用,对于当前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五千年,有数不胜数的德才贤臣,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当今干部党员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总书记曾说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这其实也在告诫我们的干部要能够做到观古鉴今、见贤思齐、惟贤惟德,并把这种良好的文化精神延续下去。
创业需要良才,守成必择贤臣。干部党员要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最好的诠释就是坚持以德为先。这是基础,也是根本。一个干部,只有知其先,以“修好身,好修身”为目标,坚定了这个理想信念,才能得其后,进而做好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有资格称之为一名合格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