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1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吴向阳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交大会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全力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区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计划目标。
(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把稳增长放在首要地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重点功能街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带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38亿元,增长7.5%;全年三级税收实现4315.1亿元,增长14.4%。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2.76亿元,增长9.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887亿元,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亿元。
金融街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抓住国家金融改革的新机遇,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聚集,为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全区现有金融机构1485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72万亿元,增长12.5%,占全区第三产业资产总额的92.8%,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40%。金融业实现三级税收3365.4亿元,增长20.5%,金融业三级税收占全区比重达到80%;实现区级税收153.2亿元,增长18%,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蓬勃发展,挂牌企业超过1500家,总股本608.8亿股,总市值4340.88亿元。密切关注大型国企资本运营改革和大型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改革衍生机构,重点引进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本控股公司等130家国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金融机构入驻,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5%。为努力满足金融机构入驻的旺盛需求,我区一方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提升“高精尖”经济承载力。金融街新兴盛危改、广安一期等9个搬迁项目平稳推进,华嘉项目成功入市,丰盛DE等12个在建项目实现开复工面积77万平方米,全年实现新增金融机构用房37万平方米。其中,全国政协绿化广场改造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月坛南街回迁楼、金融街A5、月坛金融中心项目实现竣工。金融街对存量资源进行“腾笼换鸟”式的置换工作取得新成效,采取客户置换模式,金隅和大成大厦内的金融机构承租面积比重增加了15%;采取合作改造模式,改造升级凌奇印刷厂的闲置生产大楼,即将引入恒丰银行。
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落户西城,中关村西城园完成《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及《设计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组建运行;初步建成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促进平台和园区投融资服务平台。打造普天德胜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新落户5家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迅速,聚集了近2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产业链选商,智慧城市产业领军企业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公司落户园区,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城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大幅增长,在中关村十六个园区中排名第六位。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9家,累计实现总收入1502.2亿元,预计全年可达160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大幅增长,申请专利突破2.5万件,增长26%,实现专利授权13574件,增长105.3%,万众创新局面初步呈现。天桥演艺区编制区域规划,天桥艺术中心、市民广场、天桥汇等项目按计划推进。吸引优质资源落户演艺区,筹建天桥演艺联盟,为演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出台《西城区旅游与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推出 “西城50个不可错过”文商旅产品;打造“惠游西城”品牌,启动“聚星食惠”美食文化节;推出15条京味文化旅游线路和“都市骑行·京味之旅”6条骑行线路;举办第十三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和2014西单时尚节;组建什刹海和大栅栏地区旅游企业合作联盟,促进旅游功能街区旅游企业资源整合。
加快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加强人口疏解工作,2014年底杨梅竹斜街累计腾退居民645户,平移示范院项目已达成初步意向。完成劝业场项目建设并进入招商策划阶段,大栅栏C1、C2、C3、H地块工程顺利推进。什刹海阜景地区完成什刹海环湖35处87户居民的腾退,部分完成地百商场改造项目,雁翅楼景观建设已完工,官园市场已完成结构封顶。完成《什刹海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规划》,发布《关于大栅栏琉璃厂历史街区业态发展的指导意见》、《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管理办法》及《什刹海地区业态准入行业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通过组织商户、整合区属国有资源等方式引导区域业态逐步实现调整升级,全年对25家企业准入进行把关。
(二)着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升级,以实际行动投身京津冀协同发展
动物园地区按照“调整、转移、撤并、升级”的原则,有效调整了市场预期,目前产权方、经营方和商户不再被动观望,而是主动适应市场、主动进行转型升级。全年摊位总量减少1300余个。利用整体撤市、内部升级、引入电商、品牌植入等多种模式引导各大型批发市场制定升级方案,同时有效控制引导新建楼宇的用途,引入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企业。初步完成马连道为主的广外地区总体概念、交通、产业规划及城市设计。制定广外地区23条道路中长期规划。联合京、冀、晋、鲁四地,组建北方茶产业促进联盟,探索茶电子交易和批发物流的跨区域合作。出台《西城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和《西城区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的管理措施(2014年版)》,实现个体转企业1476户。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区域协同发展的指示精神,先行先试,主动与津冀地区对接,开展项目合作。落实《西城区·廊坊市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与永清开展物流园对接合作项目。天恒集团与廊坊市固安县政府签订《天恒产业园框架合作协议》,确定在固安划定1平方公里土地,承接西城区产业的转移,已启动现场踏勘和土地一级开发工作。金融街集团与廊坊市固安县政府签订《金融街·固安新城合作框架协议》,划定3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建设产业新城,推进物流重点项目在固安的建设,已完成项目概念规划方案。由北京新华印刷厂改造成的“新华1949”,将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传统印刷产业升级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节约低碳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入住企业和机构89家,从业人员近千人,从业人数相比业态调整前下降近70%。
(三)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建管并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安全。
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制定市政道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地铁7号线、8号线(南段)站点拆迁工作,保障了7号线年底通车。16号线全部开工,已完成15块占地征收工作,完成68%。完成了61条道路大中修改造,打通了裕民西路等9条断头路,太平街二期基本完成,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实现复工。通过多种方式新增停车位640个,投放公租自行车3000辆。
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高标准完成建国65周年和APEC会议环境保障任务。对APEC会议涉及到的76条主要大街两侧建筑物进行清洗粉刷,完成楼体外墙保温105万平方米。完成5条市级、10条区级达标道路和1条精品大街(阜外大街)建设,完成丰盛胡同等50条市级精品胡同整治。进一步规范城市环境秩序,不断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基本完成40个新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六大战役”,全年拆违3484处,63160平方米,清除“僵尸车”330辆,治理环境脏乱点1261处。启动上斜街等架空线入地工程,阜内北街架空线入地已完成。
强化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治理,对26部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居民住宅电梯进行了更新,确保城市安全高效运行。完成了全区公共机构热计量改造工程,完成菜市口220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集中排查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餐饮燃气使用等重点行业领域,处理投诉举报217件,消除隐患122处。清理整顿违法群租房2079户,规范整治普通地下室324处。全区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生产经营性火灾、生产安全和铁路交通事故共33起,死亡14人。同比事故总量减少6起,死亡人数减少1人。加大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5059件,药品抽检796件。
(四)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着力点,以生态文明引领区域新发展,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全力改善空气和水质量。落实2014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全年实现1.4万户居民生活无煤化。严查各类污染大气环境违法行为,调整退出4家污染排放企业。加强在用机动车的监管力度,全年淘汰老旧机动车30228辆。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餐饮废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100%,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8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11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2%;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2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8%;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6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7%。总体看和去年同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稳中有降。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建立重大环境问题约谈制度,启动环境分级分类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编制区域绿道规划,通过滨水绿道、道路绿廊、胡同绿网形成西城区城市绿道系统。北二环绿廊建设、宣内大街等10条道路绿化、树池联通及绿化改造任务均已完成。绿廊建设在提升专业绿地景观的同时,还将河岸两侧近6万平方米河岸绿地及零散绿地进行了整合和提升,赋予游憩、休闲、通行等新的功能,为沿河居民提供了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舒适的活动空间。绿地建设30.15公顷,其中新增8.82公顷、改造21.33公顷,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完成新增屋顶绿化2.04万平方米、垂直绿化3618延米的全年任务,绿化改造提升街巷胡同景观31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惠民利民导向和共建共享原则,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0元,增长9%。
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33个棚改项目按计划推进,6605户居民从中受益。全部完成平房翻建完成3500户任务。超额完成435个院落下水管线改造和176个院落户厕综合维修。对19个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现已完成翻建、修缮各类房屋5334间、72450平方米,完成50栋直管公房楼房综合维修。完成115万平米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工作年度任务,惠及居民2万余户。已启动广外大街355号、板章路等26栋简易楼改造,腾空5栋,完成腾退140户。三义里小区、小红庙小区等整治已完成并试行准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调配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丰台张仪村、昌平回龙观一期、房山长阳和朝阳北苑四个项目共15210套房源均已按期竣工,入住1.1万余户,完成9269套配租配售任务。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8类改革新举措。对19所小学进行了撤并和重组;教育集团总数扩大到17个,涉及70余所中小学;健全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中、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巩固提升;调整完善西城区招生入学办法,实现了适龄儿童在所在学区入学,不跨学区选择学校。启动了“城宫计划”和“校圆工程”,新增学位4680个。启动了西城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优先便捷的医疗服务。建立5个医联体,实现辖区全覆盖。宣武中医医院二期、丰盛医院、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楼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3400平方米平安医院广外新病区已投入使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门诊免费服药制度,1500余名患者享受了政府惠民服务。成功创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完成了疾控、妇幼、精防等公共卫生机构整合。实现卫生监督职能重心转变,强化了医疗、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监管。肛肠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五家三级区属医院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并被确定为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建立了100个以优秀全科医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42.3%,增长9.97%。开展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顾、“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试点,实施孕产妇属地管理,有效应对北京市“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中国国际合唱节,实施文化惠民365工程,围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3205场次,参与人数150万余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圆满完成国庆65周年陶然亭公园游园活动及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中秋、重阳游园、清明诗会等活动,利用社会资源搭载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推进“书香西城”。承办北京阅读季盛典、儿童阅读周,开办“北京砖读空间”、“宣阳驿站第二书房”、万寿公园海棠书房等特色阅读空间,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加快构建“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工作体系,启动了粤东新馆、护国观音寺征收试点和市委党校“山字楼”的征收腾退工作,完成了历代帝王庙、万松老人塔、八道湾11号鲁迅旧居等的部分修缮。编制西城区“文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白塔寺地区部分四合院翻改建。深入推动文物“三解”工程,与中国搜索合作完成三级文物二维码解读,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调查工作。出台《关于加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推进“一中心三基地”非遗保护展示平台体系建设,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4个、市级16个。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第九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完成46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围绕健康促进、特殊群体扶助、为老服务等领域,实施43项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西城区生活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建成西长安街、牛街等3个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买菜、早餐、便利购物、缴费等多项便民服务,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完成全年新增和改造10家蔬菜零售网点、新增10家早餐规范店的折子工程任务,提高了服务品质。
不断提升就业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全区有11个街道实现充分就业,占街道总数的73%; 226个社区实现充分就业,占社区总数的87%。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4877人,完成全年指标的109.3%;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22812人,同比减少15.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76%,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0.2%;实现创业1273人,完成全年指标的159.1%,带动就业3907人,完成全年指标的110.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961人,就业率为71.9%;消除“零就业家庭”154户,实现动态“脱零”。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稳步增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收入304.4亿元,增长10.02%;基金累计支出261.9亿元,增长8.41%。推进“医养结合”,率先实现全部养老机构具备基本医疗条件。我区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建成了16个养老照料中心,新增养老床位548张。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政策发挥兜底实效,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高低保标准,全年全区低保政策兜底11984户,20265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163.81万元。发放粮油帮困卡8079户,10099人,补助金额456.48万元。实施临时救助4148户,7523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28.35万元;实施医疗救助1131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604.4万元;实施教育救助160人,发放救助资金71.1万元。
深化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发挥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格、综合治理网格、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三网融合”。在全区划分1623个社会管理网格基础上,全区3573名社区工作者、2200名综合协管员、31000名楼门院长、街道的科级以上干部、公安、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将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内,实现“基础力量一格一员,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响应力量一格多员”。完成区街全响应指挥中心系统对接,建立完善全响应数据库,逐步实现监控、预警、上报、处置、分析、评价全周期管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全年共收集社情民意40171件,其中38864件已解决,解决率达到96.7%。举办首届社会治理创新论坛,探索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在“2014零点民声金铃奖颁奖典礼”上,我区荣获“倾听民意”政府奖。以解决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在全区256个社区推行社区事务综合受理、全科服务、延时工作、全区通办。加快推进“六型社区”建设,积极探索老旧小区“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民自治”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时尚西城”,开展百岁老人口述史、胡同文化公益活动。深入开展“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区-街道的“一中心多基地” 模式促进社会组织建设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动员工作力度,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交流互动、服务民生的平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96项,出台《西城区进一步引导社会单位资源开放,推进区域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市府大楼第二办公区等374家驻区单位开放共享资源,服务民生。
(六)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卓有成效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确定突破口,明确改革要点和实施步骤,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要求完成172项行政审批下放承接和措施落实,取消43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梳理并公开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积极打造“一站、一网、一号”一体化行政服务体系,完成“12341”政府热线一期,政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西城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意见》,稳步推进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指导企业做好战略重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和管理提升;天恒集团与华兴新业公司、华方公司与贯通集团后续整合工作进展顺利。重点打造文化航母企业,重组成立天桥盛世投资集团,促进了天桥演艺园区建设和区属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兴区”战略的实施;华利佳合公司纳入金融街集团管理,实现双方品牌优势、资本优势与管理优势的有机结合,加快推动连锁酒店和健康养老相关业态的拓展;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是科学、客观的,执行情况是好的、有质量的,成效是显着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计划执行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改进的问题:一是原有计划目标和实现途径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新要求之间还有差距,例如在交通、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通过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质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原有经济结构与强化首都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新要求之间还有差距,例如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通过“瘦身健体”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举措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之间还有差距;例如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均衡化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的形势。从有利的方面看,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经济社会领域即将出台的多项重要改革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二是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区域内经济总量已具相当规模,形成第三产业为主、“绿色”第二产业为辅的总体合理的经济结构,丰富的行业类型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在不同经济形势下优劣互补的能力,体现出抵御风险有韧性、结构优化有潜力、“瘦身健体”有回旋余地的特点;三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全面启动,有利于在全面梳理区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深刻认识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西城区特有的区位、服务、资讯、人才、环境、政策、资源七大优势,有利于立足长远纵深推进我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从不利的方面看,一是我区经济随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变化较为明显和直接,宏观经济中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短期风险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进一步显现;二是从财政收入形势看,随着结构性减税特别是“营改增”的不断扩面,我区既有财政收入结构和现行市区财政体制都面临挑战;三是从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看,区域内人口聚集、老龄化程度加剧、资源承载力几近极限的状况急需彻底改变。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利与不利条件并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继续巩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做好西城区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推动城市功能完善,服务驻区单位和人民群众,推进依法治区,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城市绿色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十八大及北京市发展目标,结合我区“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实际,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初步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亿元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万元GDP综合能耗、水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指标。
以上各项指标在计划执行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三、实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实现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的“环境要优美,人口要控制,服务要优质,发展要持续”要求,我们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坚持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和绿色经济,继续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逐步引导增强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创新扶持政策,形成产业升级新常态。
进一步提高金融街的影响力,按照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发展要求,提高服务国家金融改革、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能力。充分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市场优势,完善产业链条,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好第四届金融街论坛和第十一届北京金融博览会,提高金融街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首都国际交流交往中心建设服务,为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贡献。加快金融街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已搬迁项目的平稳收尾、在建项目如期竣工,把握项目入市时机。继续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以资源置换方式整合存量资源,化解土地供求矛盾。力争在重点置换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动中关村西城园设计产业发展,举办2015北京设计之都论坛,加快设计之都大厦招商入驻工作。落实园区规划的编制,新办2-3家创业孵化集聚区,为实现创新驱动提供空间、政策和服务保障。探索中国北京出版产业园空间拓展,做好出版园企业服务工作。为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服务。梳理军民资源及对接区域内外相关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科学制定天桥演艺区产业发展目标,编制天桥演艺区“十三五”行动计划。统筹天桥艺术中心运营方案制定和开幕演出筹备,带动文化旅游消费。成立演艺联盟,继续推进天桥艺术中心、市民广场、天桥汇等项目建设。
打造琉璃厂高端艺术品交易区和大栅栏中华传统老字号集聚区。推进什刹海阜景地区重要片区业态升级,努力实现什刹海片区“三横三纵”新格局。在白塔寺片区实施“三街、两片”建设。推进地百商场、官园会和北平居改造等项目。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西单地区等传统商业区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商家努力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供给。开展好 “2015北京西单时尚节”、“西城区电子商务消费周”等活动,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加快研究和制定动物园地区发展规划,以品牌植入、创意设计孵化器等“一企一策”的方式,引导市场方和商户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着重缩减批发业态比重,支持符合产业升级调整方向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做好广外马连道地区“一总三分”规划设计。推动茶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积极推进宣兴商厦等项目建设。利用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宣传打造马连道茶文化品牌,提升街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发展旅游业。利用好旅游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文商旅融合项目、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北京人家等项目。深入落实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促进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坚持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高标准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好城市
围绕首都 “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坚持建管并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安全。
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配合推进地铁7号、8号、16号线建设,确保地铁8号线天桥站完工。落实市政道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南中轴路南段等3条道路竣工通车,启动槐柏树后街、北纬路、北新华街市政道路施工,完成38条道路大中修、5条道路疏堵、6条道路慢行系统改造,更新43条道路市政排水管线,完成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彻底解决人工清掏旱厕问题;完成宣武门外过街桥景观照明提升建设。加强区域交通秩序整顿和管理,全面推进占道停车特许经营工作;开展3个停车设施建设,完成居住区停车设施增量改造600个;进一步优化自行车出行系统,完成1000辆公租自行车布放。
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全面落实区人大关于加强环境建设、共建和谐宜居西城的决议,开展西海片区、红莲片区、菜市口西侧片区、天桥演艺区南片区4处达标区域建设和16条市、区达标道路建设;进一步推进“三道”建设;全面开展二环路沿线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持续抓好故宫、景山、北海周边环境治理,逐步改善环境面貌。下大力气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开展60条街巷胡同综合整治、老旧平房翻建、平房区和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把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作为长效管理的重要抓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新建28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以更大力度实施“六大战役”,拆除违法建设6万平方米,保持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完成3处城中村、边角地征收任务,重点整治街面秩序、开墙打洞、店外经营、违规修(洗)车点和群租房,继续推进僵尸车、地锁、消防通道清理。
强化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扎实做好节水防汛、供暖、供气、供电工作。全面完成公共机构热计量改造,继续实施临时代永久居民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力争实现菜市口220千伏变电站投入使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摸清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底数,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和专项行动等措施,有效遏制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较大以上事故。充分发挥区、街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作用,加大对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品药品和扰乱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秉承“聚焦定位、强化功能、改善服务、优化结构、多措并举、宜居宜业”的整体思路,坚持群租房整治、清理地下空间等各项成效显着的措施,开展直管公房专项清理整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坚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着力点,以生态文明引领区域新发展。
全力改善空气质量。以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为重点,积极推进《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落实。加快推进居民采暖清洁能源改造工程,通过棚户区改造拆迁、人口疏解、清洁能源替代等综合措施,年内实现全区无煤化目标。加强联合执法力度,控制机动车污染,推进淘汰老旧机动车(含黄标车)17500辆。逐步推进实施5000吨以上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改造工程。继续开展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2家工业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计划改造绿地15.19公顷,新增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垂直绿化1000延长米。重点推进全长3.1公里、总面积约8公顷的莲花河滨水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打造西城区第三条绿色生态廊道。开展30条胡同绿化景观提升工作。实施广内大街、广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和黄寺大街4条大街增绿添彩工程,继续实施小微绿地建设。加强水环境日常巡查和监测,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水体质量。北护城河建设两个水处理站,做好广外和德外两个水源防护区周边地区的污染监管工作,加强重点废水排放企业污染治理,保护好饮用水的安全。
(四)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扩展优质公共服务,切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举措,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福祉。
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现有33个项目的基础上,再新增7个项目,完成6500户居民的棚改任务。启动国家大剧院西、宣西北等项目的腾退工作,开展光源里、枣林南里、菜园街等项目的征收工作。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力度,启动10栋简易楼的治理工作和10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作。1000户抗震加固,2500户平房翻建任务,更新61部危旧电梯。发挥保障房调配平台的统筹作用,加快各项目房源的落实和对接,为全区重点项目的推进奠定基础。积极与市级国有企业合作,协商解决保障房跨区建设难题。
持续提升科学教育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初中教育阶段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规范学前教育,加快幼儿园建设,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巩固布局调整成果,优化学校办学空间。完善招生政策方案,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推进“校圆工程”和学校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功能,推进“城宫计划”及科技艺术教育。开展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激发大众创新,实施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提升科技支撑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
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医疗”,探索构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宣武中医医院二期、丰盛医院、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楼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全面优化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紧密型的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指挥机制。探索区属公立医院资源整合,完成回民医院三级甲等民族医院等级评审。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医疗监督执法和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进一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新家庭计划”,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加大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惠民365工程,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节点举办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扩大“一街一品”等品牌影响力,多策并举构建阅读推广服务网络。利用多渠道、多手段推进“四个西城”、“六个文化”建设,启动公共文化大厦(原南区文化馆翻改建)工程等一批文化项目建设。做好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推动粤东新馆的腾退利用,推动解决钱市胡同、百顺胡同40号等文物单位的安全隐患消除,开展先农坛坛墙、粮食店街第十旅馆等文物修缮。完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建成5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继续打造“一区两品”、“一街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积极统筹工、青、妇、残、老等人群体育活动开展,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区域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制度。
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岗位资源开发力度和创业扶持力度,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联系紧密的培训方式推动大众创业。成立西城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确保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脱零”。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的衔接工作。全面推进国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围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工作,创建具有西城特色的养老品牌,积极推进区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级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扩大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研究制定“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政策,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机制,引导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衔接。
深化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参与式”协商社区治理模式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六型社区”创建。推进大栅栏石头社区等3个购买社区文化服务试点;推进滨河社区购买社会服务,明确购买服务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服务内容。落实《西城区生活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设立生活性服务业行业规范,推进“菜篮子”、家政服务、社区便利店等社区生活性便利服务项目的开展,规范提升再生资源网点。广泛开展“服务进社区”工作,规范社区志愿服务记录,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在促进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做好社区大课堂精品课程的推广。以社会化为方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多元治理格局,有效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坚持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分享深化改革红利
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重点改革领域,最大限度的释放改革红利,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法治政府。清理、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实现依法、高效审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代建制项目管理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动态监控,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分类考核,做好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工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进一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瘦身健体”。围绕产业发展“转移、撤并、调整、升级”的工作原则,探索设立产业升级基金,用于引导和支持产业升级转移。支持现有市场经营者放弃旧有的经营模式,利用现有的市场空间,选择符合核心区定位的产业经营,逐渐改变区域内市场氛围、提升环境,最终带动周边产业转移和升级。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在区域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投入,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强化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作用,创新融资手段,加快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大力推进区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探索引入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央市属国企和民营资本参与区属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重组上市。继续完成区属文化资源整合工作,深化文化国企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继续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办法,把政府事务性、服务性事项和公共服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或转移给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社会组织实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对社会组织事中事后监管。依靠社会、舆论和信息化来解决社会组织监管问题,搭建全区统一的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2015年将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扎实开展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在全面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各功能区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等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强化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对关系西城区长远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立足区情提出“十三五”规划发展战略。要明确规划主要指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一批支撑规划目标实现的重大项目、研究出台一批保障规划目标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编制好西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专项规划。
各位代表:2015年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北京市的有关决策部署,在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活力、魅力、和谐”新西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