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5-01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是跨世纪的五年,是西城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凝聚人心,开拓进取,推动西城区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政府五年任期目标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区政府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调整土地功能,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升级;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全区经济总量稳定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7%,2003年达到347亿元,人均GDP达到53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1.15%,2003年达到34.38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商业、金融业、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7.8%。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竞争力,重点产业的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业态较为齐全;金融业聚集态势日趋明显,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已成为推动西城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4家国家级电信集团落户西城;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成为区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政府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管理区属企业转向为区域各类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并落实《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建立经济服务大厅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清理并精简审批事项,推行电子政务,开展“千家企业评政府”和“优质服务年”活动,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区域的吸引力,五年审批外商投资企业227家,投资总额3.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实施“总部经济”战略,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西城。非公企业总量扩大,经营领域拓宽,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权属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在6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推行资产授权经营,开展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经营者年薪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多项试点工作,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管制度,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区属企业改革,骨干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西城区的建设。
二、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功能街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为重点,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2亿元,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以净化美化环境为重点,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功能街区展现新形象。西单商业中心区总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实现总体规划的三分之二,首都时代广场、太运大厦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街区景观不断升级,初步实现由“街”到“区”的转变。金融街建成中国电信、富凯大厦等一批高档办公设施,总建筑规模已达170多万平方米,道路、绿地及其它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530多家,上缴区级税收五年增长20倍,成为西城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西外地区城铁站区竣工通车,完成西外大街道路改造,展览馆绿化广场和停车场全面建成,交通枢纽、中关村门户、商务旅游三位一体的功能更加完善。德外地区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危旧平房基本拆除,地区面貌大为改观。阜景街和什刹海景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历代帝王庙、白塔寺等一批文物得到修缮,改造后的荷花市场与周边水景相互交融,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新的休闲场所。
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新进展。按照适度超前、系统优化、量力而行的原则,投资105亿元,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路网加密四个层次上,集中建设了德外大街、宣内大街、太平桥大街、辟才路、三里河东路等55条市政规划路,道路总长度达75公里,铺设各类市政管线526公里,实现了中心城区主干道与二、三、四环快速路联通。区域内“八横八纵”道路规划基本形成,建设任务完成62%,路网布局更加合理,道路通达能力明显增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危旧房改造开创新局面。将危旧房改造作为民心工程,采用开发带危改、市政带危改、房改带危改、文物保护利用带危改等多种方式,完成小市口、德外、桃园二期、太平桥等14个人口密度大、房屋破旧、市政条件差的小区改造,总开工面积465万平方米,竣工250万平方米,5.2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二环路外破旧平房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德外地区18万平方米回迁楼全部竣工,16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城市管理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拆除违法建设30余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3.7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36平方米,建成金融文化公园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下大力量控制大气污染,在西四北地区实施平房居民电采暖示范工程,20吨以下燃煤锅炉和各类茶炉、大灶的改造任务基本完成,2003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62.9%。整治83个老小区,完成103个公厕升级改造,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03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街道的综合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市政作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
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层建设的基础工作,五年来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完成居委会改制和换届选举,进行社区议行分设改革试点,社区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实行联片共建、单位内部资源向社区开放,有力地推进了社区资源共享。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社区服务新机制,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2002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始终把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作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来抓,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动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领域实施了132个示范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德胜科技园建成康华伟业等8个孵化器,引入高新技术企业143家。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在确保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布局调整成效显着。创建4所市高中示范校,改造一批基础薄弱校,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实行校长职级制、校长资格认证制度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教职工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过去的五年是资金投入最多、工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投资4.66亿元,相继对白云观、火神庙、涛贝勒府等33处重点文物进行腾退、修缮。加大对什刹海、陟山门等地区的整治力度,有效地保护了历史风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建设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三个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强化特色性、预防性医疗服务,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2003年春季北京发生非典疫情后,区政府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四网两组”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北京市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改扩建月坛体育场等一批体育设施,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工程183处,人均公共体育场地达到0.81平方米,全区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6%,向市级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75名。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网络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市场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法制化的监督调控体系。社会保险已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就业人员。探索新型征缴模式,推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三险合一”试点,提高了管理效能,各项社会保险收缴率稳定在98%以上。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完成了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再就业机制的转轨,建立“政府促进再就业资金”,形成了特困人员的托底就业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加大对低收入困难群众的扶助力度,建立了总额为3000万元的“扶贫帮困资金”和“爱心助困资金”。五年共有12848名生活困难人员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到应保尽保。2003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9元,年均增长10.2%,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四、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扩大民主,健全法制,深入开展城市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自觉接受人民代表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听取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累计办复全国、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886件,政协委员提案1361件,促进了政府工作水平的提高。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积极发挥作用,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得到落实,对台工作取得成效。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维护和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荣获“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称号。实施依法治区规划,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察,规范了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加强法制宣传,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公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妥善处理了一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帮教转化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圆满完成各项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不断完善治安防范机制,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以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点,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八十万人创文明,告别陋习树新风”和“文明乘车”等主题活动,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城区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组织“十颗明珠耀西城”夏日群众文化广场演出、“双百工程”进社区、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和平安大街盛装行进表演等系列文化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首批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行列,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区”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来,西城区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我谨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中央、市属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参与西城区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年来,区政府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研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龙头,以社区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五业,重点建设五街”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六个功能街区”的战略任务,体现了将土地功能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思想,对西城区加速实现经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从西城区的实际出发,发扬创新精神,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五年来,我们在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公共财政框架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必须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西城区的区位特点决定了维护稳定、做好服务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我们必须在维护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切实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兼顾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环境。
第四,必须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切实抓好关系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坚持每年制定并实施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计划,抓好就业、住房、环境、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不断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较多,行政效率不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市容环境管理与城市发展和群众要求还不相适应,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区域内危旧房数量仍然较多,平房区市政设施薄弱,部分群众居住条件亟待改善;功能街区的整体功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部分街区推进力度不够大;对区域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是制约西城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重要阶段,也是西城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仅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使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用世界的眼光、全局的观念和开放的思路,分析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冲破和改变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和做法规定,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机制,在开拓前进中实现新的发展。
建议今后五年西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左右,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基本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高聚集、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建立以“八横八纵”道路骨架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下,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实现西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带领全区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三大战略,开创全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力争在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把西城区建设成为体现中国特色、首都气派、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三区”战略,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区域环境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西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经济强区战略,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就是要突出文化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挖掘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融合,增强文化发展力。实施环境优区战略,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提升环境魅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环境吸引力。
一、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环境和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将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10%左右,既可以满足在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的要求,又适当留有余地,主要是要把工作的重点真正转到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上来,转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实现西城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聚集、强辐射、广就业的产业体系。要立足于发挥首都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金融中介、金融会展等金融配套产业,聚集新的金融资源,扩展金融产业链条,为做大做强金融业搭建好平台,使金融业成为西城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载体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依托首都市场的吸引、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消费总量扩张,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化。依托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采取商旅结合、文旅结合等方式,发展体现古都文化、首都特色和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旅游项目。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发展图书出版发行印刷、演出、影视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支柱产业。支持教育、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功能街区协调发展,形成组团式产业布局。坚持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整合街区资源,挖掘产业内涵;注重形象建设,强化综合功能;开发无形资产,塑造街区品牌。建立统一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将西单和金融街打造为现代流通业和金融业高度聚集的平台,使之成为西城经济的核心地带;将阜景街和什刹海地区打造为彰显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人文奥运的平台,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将西外和德外地区打造为科技、商务、旅游和交通功能综合配套的平台,吸引具有创新活力的产业群体,使功能街区成为西城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度。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和约束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融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总部或地区总部,重点吸引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国际组织等高能级功能性主体,促进西城经济国际化。
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弹性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长效运行机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保持在98%以上。完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网络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市、区、街、居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社会保障运行体系。加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重视解决城市特困家庭的住房、子女上学、医疗和供暖等问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塑造城市现代化新形象
牢牢把握北京筹办奥运的建设期,完善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完成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新的城市景观,实现历史风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未来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110亿元左右,城市建设开复工每年保持700万平方米左右。
全面推进功能街区建设。西单、金融街、西外、德外四个功能街区基本实现城市规划和街区功能。西单商业中心区以西西4号地及宣内大街两侧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安福大厦、中鸿大厦等12项工程建设。金融街地区以新盛大厦、英蓝大厦、金融城A座、证券大厦为重点,加快中心区和北部地区建设,同步建设中央公园和服务配套设施。西外和德外地区要以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西直门和动物园公交枢纽、西环广场、德胜科技大厦等大型项目和路网建设。阜景街以“一庙、二寺、两馆”为重点,什刹海地区以大小金丝套整治和前海文化圈开发利用为重点,恢复历史风貌,打造“人文奥运”特色品牌。
建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功能街区及周边路网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方便群众出行,为2008年奥运会创造便捷通畅的交通环境。投资70亿元,完成地铁4号线地面站区建设,以德内大街、赵登禹路、西内大街、阜内大街为重点,完成一批主、次干道改造,全面实现“八横八纵”道路规划。完成区域路网改造任务,疏通断头路,畅通道路瓶颈,拓宽交通路口。加快停车场建设。建设福绥境11万伏变电站。更新理念、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
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住房条件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危旧房改造,坚定不移地保护古都风貌。以中低收入家庭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居住在危旧平房中群众的住房困难。基本完成危改任务,为4.3万户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以白塔寺、烟袋斜街、陟山门等项目为试点,探索不同区域危旧房屋修缮、更新、改造的新模式,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降低人口密度,在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使传统民居文化得以延续。
创建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区。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区。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加大绿化投入,提高绿化水平,新增绿地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11平方米以上。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和健康城区为契机,完善环保、环卫设施,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垃圾、污水的处理能力,提高道路机扫率,继续控制大气污染,力争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区。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形成城市管理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健全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街道办事处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把城市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落在实处。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拓展社区服务,不断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增加科技含量,建立管理、作业、执法和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谋求人民生活质量新提高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为西城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把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上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文明礼仪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使人民群众在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提高双拥共建的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整体科技实力。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丰富的资源,积极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实施教育结构与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保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努力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干部教师队伍。发展民办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流动人口受教育的权益。创建学习型城区,引导全区人民树立崇尚学习的观念,以学习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代文化设施标志性强的优势,营造历史与现代和谐交融的文化环境,建设西城特色文化。建成一批具有国家水准的大型文化设施,完善区街居三级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组织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创出特色、创出品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增强文化活力。更新文物保护理念,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努力使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以文物遗产为标志,以传统风貌建筑群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重要功能的地区。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大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对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障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督,保证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落实区属医疗机构建设和改制方案,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医院,积极探索区属医院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提升市民健康素质。按照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要求,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倡导自觉参与健身、崇尚健康人生的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学校、单位场馆向市民开放,到2008年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平方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体育人口占全区人口60%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成年人体育测试合格率超过75%。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积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努力提高我区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做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继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四、加快政府创新,营造发展环境新优势
优化发展环境、搞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西城区政府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努力把西城区建成全市市场机制完善进程最快、市场秩序最好、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综合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转移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增强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信用环境,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团、个人四级信用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各类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使西城区成为投资者的热土。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发挥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 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扎实做好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应对各种危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为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和重要国事活动提供安全保障。防范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由于群众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强化“以民为本”的意识,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为民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004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1.7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完成37.8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城市建设开复工70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再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全面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积极推进网上互联审批,扩大交互式办公系统应用部门及审批事项覆盖面。加快工商信用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支持驻区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启动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德胜科技园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继续举办“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和“什刹海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第二,在加快城市建设方面,要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鑫茂大厦、金泽大厦等项目按计划竣工,新开工西西4号地、德宝5号地等16个项目,功能街区开复工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在施项目达到38个。启动2-3片危改小区建设,为8000户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加快和平门、桃园二期等危改区回迁楼建设,确保3600户居民顺利回迁。启动白塔寺、烟袋斜街等保护区内房屋修缮改建试点。实施德内大街、赵登禹路等12条主次干道和支路建设,实现动物园公交枢纽、后广平、冰窖口、党校东侧路竣工。全面启动地铁4号线站区拆迁。改造部分道路路口,整顿交通拥堵点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推进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确保月坛综合训练馆、展览路医院竣工,加快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
第三,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严格清理城市道路和街道两侧违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北营房东里、地安门内外大街、西直门广场和15条胡同的整治,全年拆除违法建设和过期临建5万平方米。新增、改造绿地15公顷,完成白云观、月坛公园等万米绿地建设和车公庄大街等道路绿化。认真落实控制大气污染第十阶段的各项措施,继续在平房保护区稳妥推进煤改电示范工程。
第四,在推进各项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股份期权激励试点。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改革,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方位覆盖。稳步实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第五,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面,要科学规划,保持协调发展。实施一批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增强区域发展的科技含量。完善科技园区孵化体系建设,吸引高新企业入驻。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校长职级制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落实校长资格认证与聘任制度,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企业化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首都影业集团改制,完成火神庙后院搬迁启动二期修缮工程,历代帝王庙正式对外开放。加快丰盛医院和老年医院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认真落实《西城区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防止疫情反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做好民族团结创建和双拥共建工作。
第六,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方面,要重点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用好政府促进再就业资金,开发1万个就业岗位,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重点安置特困人员和“4050”人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做好各类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认真落实市、区两级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下大力量解决群众生活中诸多不便问题。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七,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事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修订的抓紧修订,该加强管理的切实加强管理,加快配套制度建设,保证《行政许可法》顺利实施。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做好新一轮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以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全区人民的重托,锐意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