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5-01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0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 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在区委领导下,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工作部署,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圆满完成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从政策引导、产业促进、改善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努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全区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7.6亿元,同比增长14%;财政收入完成38.77亿元,同比增长1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53元,同比增长12.5%。
以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加强政策引导,组织实施《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意见》,落实促进金融产业、科技信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5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9%。其中,金融保险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8%,房地产业、信息通讯业、文化旅游业也有较快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2004年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可持续发展什刹海论坛”、“12·11港资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北京圆桌会议”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活动中,整体推介西城区,重点推介金融街等功能街区,地区知名度和区域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德胜科技园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区新注册内资企业4508户,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5家,纽约银行、西太平洋银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入驻我区,使我区总部经济的特点更加突出。吸引外资的领域由房地产业扩展到信息通讯、物业管理等行业,项目投资平均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20%。
为更好地履行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调整组建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对区域经济的综合调控。将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与推动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区政府经济服务大厅的功能,针对我区业务总量规模大、大型企业总部多、企业和市民素质较高的特点,加速交互式办公系统的建设,以网上互联审批为手段,大力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用程序和制度规范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目前41个部门、116个项目实现网上互联审批,使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改革企业年检制度,扩大免审范围,共撤销、合并涉及企业的年检事项68项,精简幅度达61%,减轻了企业负担。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完善区属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出资人与出资企业的关系,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努力使管人、管资产、管事落到实处。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大出资企业产权改革力度,在国有企业经营预算和向所出资企业派驻监事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优化资源配置,完成华天集团与万方公司的资产重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增强了合理性和科学性,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基本确定并开始试点,建立政府采购指标管理体系,采购范围不断拓宽。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和市场环境,鼓励发展中介服务,为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积极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按照全市工作部署,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认真清理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完善项目手续和前期准备,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全年实现开复工面积89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7万平方米。
坚持依托城市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依托功能街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功能街区建设。六个功能街区共实施1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金融街开复工面积150万平方米,两个五星级酒店、四季商城等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中心区标志性建筑金融城结构封顶,基础设施和沿街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充满活力的金融街品牌形象初步形成。西单地区西西四号地20万平方米的项目启动,置地星座项目基本竣工。德胜科技园重新调整园区用地功能,完成8家孵化器建设,德胜科技大厦结构封顶。西外地区西环广场西区项目结构封顶,动物园交通枢纽投入运营。阜景地区道路整治和茗苑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什刹海地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加快道路建设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为重点,不断完善路网格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抓住规划、拆迁、施工等主要环节,注重项目前期准备和方案论证,努力解决土地使用手续和拆迁遗留等问题,有效地推进了道路建设工程进展。全年实施10条道路改造工程,总长8.04公里。其中白云路等3条实现竣工通车,党校东侧路北段基本完工,金融大街等6条在施。完成了西四和宣武门站区的拆迁,启动灵境、新街口、动物园站区的拆迁,为保证地铁四号线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启动北中轴路、阜景文化街等7项市、区级重点整治工程,其中旧鼓楼大街的拓宽改造等4项工程基本竣工,市政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便民路工程33条,对西海南沿东闸桥进行大修改造,方便了居民出行。
按照地区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城市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规划的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区特点的城市管理指标体系,制定了环境建设、绿地系统、停车管理、环卫设施建设、道路微循环等专业性规划,为科学、精细管理城市奠定基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制定《西城区灾害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及14个专项预案,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事故预防机制。对全区建筑施工、小商品批发、食品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和校园周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排查、整治,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
根据全区总体战略布局和实施“三区”战略、促进六个功能街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10个街道调整为7个街道。调整后的街道,区域面积和常住人口趋于均衡,街区功能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理,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继续完善“议行分设”的社区自治模式,调动广大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升社区民主自治水平。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启动了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试点,试行了民间组织服务于居家养老的“无围墙敬老院”新模式。
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和建设健康城区为契机,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故宫北门、西单商业区等20个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完成了郝家湾、塔院等14个老小区整治任务,共拆除违法建设3.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8.5公顷,地区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第十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各项任务,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241天,比上年增加14天。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95%以上,改造完成二类以上公厕50座。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动员区域内机关、企业、部队等社会单位力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实施精神塑造、素质建设等五大工程,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制定《西城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24项折子工程,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围绕迎接国庆55周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城市秩序、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庆典游园等活动的组织和安全保卫工作。“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制定《西城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规划》,为示范区建设奠定基础。加大科学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212项,同比增长22.4%。在全国科技周活动中,协助市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三届中德科技经贸与技术交流展暨洽谈会,受到各界欢迎。制定《关于全面推进西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决定》、《西城区教育2004-2010年发展纲要》,推进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教育经费继续保持“三个增长”。开展校长资格认证和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完成2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合并,完成4所铁路学校的接收工作。启动社区学校建设方案,试行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创建学习型城区工作进一步深化。
面向群众,立足基层,提高“十颗明珠耀西城”等传统文化活动水平,深入开展文艺讲座和优秀电影进社区等活动,建立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站,举办了“景山群众合唱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立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发挥文艺人才优势,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完成区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联网,在全市率先推出“一卡通”联合读者卡,方便群众借阅。按照“保护为主、抢险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投资800万元实施文物建筑“危电危房”排险一期工程,完成奎公府等12个文物保护单位抢险修缮工作。历代帝王庙腾退修缮工作全面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完成西城区国民体质测试网络建设,对指导居民科学健身起到积极作用。新建13个全民健身工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效防控了“禽流感”、“非典”疫情。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卫生防病指标控制在指定范围之内,妇幼保健工作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建立少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覆盖面达77.3%。创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区已有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中医药示范站标准。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在全区餐饮机构开展量化分级管理,135家达到A级标准。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提高了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水平。
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各承办单位精心组织办理,全年共办复全国、市、区三级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32件,其中12件议案由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办复三级政协委员提案280件,其中党派提案26件,代表、委员满意率进一步提高。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将区划调整等重大决策事项向区人大报告和向区政协通报。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安排,区政府1名副区长和4名部门负责人向区人大常委会述职,接受评议,并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取得较好效果。参加政协议政会,就改善区域环境等方面工作,与政协委员进行深入交流,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坚持“严打”方针,积极探索动态预警联动机制,完善打防控一体化工作体系,把治安工作重点转移到打基础、抓预防上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争前期介入,及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重点排查调处天外天市场搬迁、德隆小区回迁等事件中发生的矛盾纠纷,有效预防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级。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形式,在全区推广原丰盛街道开展的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联合接待室模式,初步形成治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联动机制。继续开展“科技创安”、“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全区平安社区达标率为57%,社区整体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认真学习、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注意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相关法规的衔接。围绕行政区划调整、价格制定、工程项目论证等重大决策事项,召开新闻发布会、听证会、专家咨询论证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建立了包括行政许可和重大事项在内的政务公开目录并上网公布,使行政措施的内容、程序、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开通网上评议系统,强化政府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民主监督,对特邀监察员明察暗访中反映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拆迁不规范、学校乱收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促进了行业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按照北京市新出台的严格拆迁程序、压缩拆迁规模等政策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危旧房改造的有效途径。加大协调力度,积极配合有关开发单位妥善处理好危改项目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前期手续,为项目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加强拆迁管理制度建设,督促拆迁单位实施阳光拆迁工程,规范拆迁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危改工程顺利推进。将危旧房改造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相结合,启动南礼士路19号、灵境北、复兴园3个危改项目,危改开复工面积427万平方米,竣工8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9149户。德外、桃园二期、和平门等一批回迁楼竣工,回迁居民3810户。积极协调辖区内各责任单位,认真做好标准租私房腾退工作,腾退3691户,占总数的95.2%,拆除违章建筑2840间,改善了房屋租赁双方的居住条件。
把促进就业作为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的根本途径,全年市、区共投资1.01亿元,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全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1.8%,登记失业率为0.89%。当年申报、认定就业特困人员714名,已全部安置就业。3978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率达78.79%。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北京市希联圆梦工艺品销售中心等企业,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和“月发放基本工资、季结算剩余工资”制度,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大力弘扬扶贫济困、尊重和关爱困难群体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措施为辅、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街道和社区基层组织为依托,抓规范流程、动态管理和真诚服务,投入保障资金2622万元,使6129户、1210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定临时救助政策,对低保及低保边缘人员因病、因灾等造成的困难给予救助。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众。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与2123名贫困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变临时走访为长期帮扶。积极开展教育救助,对低保家庭中的青少年儿童、大学生给予助学金或全额学费补助,对70名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补助。落实低保户廉租房制度,276户低保户获得廉租住房或租金补助。认真做好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工作。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辛勤工作、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给予我们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中央、市属单位和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参与西城区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2004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对发展环境变化的预测和市场规律的把握能力还不强,在提高区域国际化市场化程度、优化产业布局、实施总部经济战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优化发展环境的方法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在推进城市建设上,组织协调和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危旧平房和简易楼中的居民居住状况亟待改善,对于妥善处理好危改与旧城风貌保护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真正实现突破。三是在加强城市管理上,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区域环境状况差、交通拥堵、群众生活不便等问题仍然存在,生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四是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上,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的力度还不够大,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形成发展优势。五是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还不强,依法行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令群众满意。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我们真诚期望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给予批评和监督,帮助我们把政府工作搞得更好。
2005年主要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金融、商业、运输、旅游等多个行业逐步实现市场开放承诺。中央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范固定资产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北京筹备奥运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奥运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各方面工作加紧推进。抓住机遇,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提出了各区县功能定位的意见,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因此,进一步理清区域功能,明确发展重点,自觉履行承担的职责,意义更加重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和资金的需求,要求更加迫切;妥善解决保护历史街区风貌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的矛盾,任务更加艰巨;协调日益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安全稳定,责任更加重大。
刚刚闭幕的区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实施“三区”战略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和谐。经济强区是发展的基础,文化兴区是发展的动力,环境优区是发展的保障。实施“三区”战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的资源观,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建设文明城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根据以上形势和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北京市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区委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三区”战略。以加快功能街区建设和发展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重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重点,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明城区;以增强政府的依法行政和服务管理能力为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区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区级财政收入完成42.6亿元,同比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61元,同比增长8%。
按照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功能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信息等产业优势,改造提升百货、餐饮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会展等新兴产业,逐步剥离和转移小商品批发等与区域功能不符的业态。整合产业促进政策,认真落实吸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中介机构入驻及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鼓励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部战略,精心参与、组织金融文化节和什刹海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加强对金融街、什刹海、德胜科技园等重点功能街区的品牌推介,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和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入驻西城,提高区域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认真做好经济普查工作,深度开发和利用普查资料,服务于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深入研究驻区企业的特点,贴近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精细、准确、到位的服务。继续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依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将集中清理结果上网公布,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互联审批。清理行政许可项目,改进行政许可方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金融街资本市场、德胜新技术市场,促进土地、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发展。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投资评审制度;除重大项目和需要核准上报的以外,其它非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完善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和放大作用,将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提高投资效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区属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重要途径。要围绕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实现开复工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
加快功能街区建设和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原则,深化细化各街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使街区定位更加清晰,功能发挥更加有效。坚持高质量建设原则,加快重点项目实施,实现功能街区开复工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金融街项目全面开工,新开工面积82.8万平方米,竣工12个项目;西单地区重点加快西西四号地等商业服务综合设施建设;德胜科技园全面启动办公、商业、酒店、住宅等项目,确保德胜科技大厦竣工;西外地区西环广场西区竣工,东区开工;阜景文化旅游街完成茗苑休闲中心项目,启动景德坊等项目;严格按照规划推进什刹海院落改造。坚持高效能管理原则,理顺各街区管理体制,推进功能街区组团式发展。加强西单、阜景、什刹海等地区的环境整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断优化旅游、休闲、购物环境,改善区域整体形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地铁四号线平安里等5个站区、3个站间的拆迁,为地铁建设创造条件。以完善路网格局、改善交通拥堵状况为目标,积极筹措、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全年实施12条道路建设,其中续建北营房中街、金融大街等6条道路,新启动西内大街、绒线胡同等6条道路。按照道路微循环系统规划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实施西外南路等3条道路的改造。
加快探索危旧房改造新途径。以解危、解困为目标,多种渠道改善5000户居民居住条件。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启动南营房等2-3片危改项目,继续开展白塔寺周边和什刹海烟袋斜街等保护区内危旧房修缮改造试点。实施拔危楼、抢排险工程,完成福绥境大楼的搬迁和5栋危楼的排险任务,消除安全事故隐患。落实标准租私房政策,基本完成标准租私房腾退工作。
三、创新街道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认真落实北京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到位,市场作用入位,社区功能归位,逐步形成行政管理机制、社区自治机制和社会化管理机制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模式。
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理顺街道办事处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使街道办事处更好地履行“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在街道成立地区管理委员会、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协会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块统到位,提高政府在街道层面上的综合管理水平。逐步剥离街道办事处专业管理职责,按照条专到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各专业管理部门新的工作方式,建立和完善专业管理新机制。鼓励各街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探索推动社区民主自治的有效方式,采取社区协调会、听证会和评议会等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居民监督政府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治的途径。认真研究解决居委会办公用房等问题,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收入增长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居住区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意见》,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公用设施的维护。结合区属医疗机构调整,建立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A类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调整服务模式,推进全科医生进社区工作,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再腾出6所学校,使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和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维权工作,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构建集市场化服务、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为一体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专业化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让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开展“体育六进社区”活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坚持专项整治与加强日常管理并举、重点地区整治与全方位监控并举,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实施环境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地内大街等14条重点大街、什刹海地区等9个重点地区、北海公园等9个旅游景区的环境秩序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安德路、西直门东北角等“城中村”的整治工程。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完成民族宫南街等23条道路的翻修改造任务,全区道路完好率由65%提高到75%,方便居民出行。做好全区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管理工作,实施白云路、国家大剧院、月坛公园周边等绿地建设,完成绿化面积10公顷,实现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创新绿化美化的方式和手段,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完成车公庄大街东段等“百条特色园林大街”的建设任务。认真落实控制大气污染的各项措施,防治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继续改造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落实电采暖补贴政策,巩固西四北平房保护区煤改电成果。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建设文明城区,既是完善区域功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组织实施文明城区建设纲要和行动计划,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质,努力培育西城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培育全区人民热爱西城、建设西城的情感,形成争创文明城区、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积极探索工作的动员组织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动员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共建文明家园,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力争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区的行列。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依法保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落实教育发展纲要,继续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大力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西城任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利用名校品牌优势,进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的试点。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学生家长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建立社会评价教育的机制。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城区工作不断深入。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打造西城文化品牌。以创特色、出精品为目标,认真组织“西城之春”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占领基层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区内文物古迹多、文化设施标志性强等优势,开发一批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创作一批反映西城改革发展的优秀作品,彰显西城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首都影院影业集团改革,兴建具有国际水平的首都影城。加快西城区文化交流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增强区域文化设施服务功能。推进月坛二期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继续实施区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的抢险修缮,力争完成20处修缮任务。
落实《西城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规划》,确保全年实施10个重点示范项目。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传播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整合预防保健资源,建立公共卫生预防、监测、宣传、服务和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依托辖区三级医院,整合区属二级医院为专科特色医院,实现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对分离,提高整体医疗救治水平。认真组织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编制《运动健康与营养指导行动计划手册》,加强对科学健身的指导。实施《西城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努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五、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是首都发展对西城区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区人民的迫切需要。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等工作,逐步形成全区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全区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不断创新方式,发挥驻区单位社会资源丰富的特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通过召开议政会、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创造政通人和的环境,调动各方面人士参与地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了解群众意愿和群众了解政府意图的经常性渠道,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利益、排忧解难、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发挥社区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部门和信访部门等机构的作用,重点排查拆迁施工、企业改制、下岗失业、经济纠纷等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依法化解矛盾,使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推进科技强警建设,提高基础防范和快速反应能力,依法加大“严打”力度,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职业化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全力做好重要国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继续创建平安社区,达标率达65%,开展安全示范区试点工作。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立足源头管理,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服务机制,健全特困人员的就业托底安置机制,重点解决“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人员的就业问题,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深化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分类救助保障,继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项救助帮困措施,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有效工作方式,进一步拓宽救助帮困的社会参与面。努力解决好劳动关系调整中的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把规划作为政府行使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加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外脑作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编制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争做到“一个明确、三个统筹”,即:在深化对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功能定位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区域功能,确定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把握好提升土地等自然资源承载力与深度挖掘资本、科技、智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握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关系,统筹体现国际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现古都风貌地区的发展;把握好推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北京市的实施意见,制定好西城区未来五年依法行政行动计划,用制度和规范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创新层级监督机制。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败诉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坚决贯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区政府组成人员述职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坚持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完善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大问题决策前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以点带面推动各方面工作。
坚持工作上的高标准,创新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依靠电子政务推动政务流程改造,扩大网上办公的范围,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丰富公开形式,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继续开展网上监督和网上评议,设立行政投诉中心,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促进勤政廉政。坚持服务第一的原则,强调精确细致的工作方法,克服部门注重自身权益的倾向,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系统联动,不断提高政府整体运行效果。
政府的服务水平关键要靠政府组成人员和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素质。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能为目标,重点强化群众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习研究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坚持勤政廉政,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以权谋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设公正、廉洁、守信的政府。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西城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发展的新西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