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8-05-01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1日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本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是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和行政措施制定的依据。
  一、规划背景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区域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05年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
  (一)发展新起点
  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达到8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达到46.07亿元;中央、市、区三级税收达到 718.9亿元。金融、商业、房地产、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咨询等重点产业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六个功能街区特色和优势逐渐显现,引导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明显增强。金融街已成为我区发展最快的区域。总部经济优势更加突出,中小企业取得较大发展。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和居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区域文化进一步繁荣,文物、历史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明显加大。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公共安全应急机制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发展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区域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城市面貌呈现新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74.2亿元。建成德外大街、动物园公共交通枢纽、首都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后启动了德外、桃园二期等16片人口密度大、房屋破旧小区改造,通过城市改造居民搬迁,为5.31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建设了一批万米以上大型绿地和城市景观,大气污染治理进展明显,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51.8%提高到2005年的67%。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区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区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更加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公共财政和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新组建、撤并了一批机构,将10个街道调整为7个街道。拓宽利用外资新领域、新途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区域对外开放度有了新提高。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达到1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稳定在1.5%以内的较低水平,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和谐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依法治区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发展,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城市安全和防灾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十五”计划的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二)面临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完善区域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发展机遇较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我们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北京市全面落实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发挥优势,更好地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这是对我区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要求。作为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所在地,西城区是首都“四个服务”功能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任务最重的地区。这是区域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决定着西城区完善区域功能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格局。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服务和体现这个核心功能。
  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是带动全局发展的历史机遇。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风貌、首都风采、市场商机的舞台,为西城区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有利于我们实施奥运带动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又快又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区域内的单位和居民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我们做好服务的依靠力量,必须充分认识首都功能核心区所拥有的人才、信息、资金等独特优势,依托首都的地位,依托驻区机关、企业和部队,依靠全区人民,在主动为首都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中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条件下,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矛盾和困难:支柱产业的聚集和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目标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未能全面实现,说明了城市中心区商业改造提升任务的艰巨性;保护区人口密度过大,部分居民居住条件还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些特殊区域改造方式仍需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管理手段和协调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给予了充分考虑。
  二、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全面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牢固树立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和首创意识,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区域人文化、精致化、数字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一)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应遵循“六个必须”的原则:
  必须强化首都意识,努力承担起做好“四个服务”的职责。牢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职责和要求,深刻认识“首都体制”下的区域特点,努力完善区域资源的统筹协调整合机制、驻区单位和全区人民共建共享机制,提升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为首都做好“四个服务”尽职尽责。
  必须强化首善意识,努力建设首善之区。坚持工作的高标准,坚持打牢工作基础,坚持从源头上统筹解决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创造一流的工作水平,更好地展示首都形象,体现首都水平。
  必须强化首创意识,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创新,在工作理念、工作体制、工作方式上积极开辟新领域、创造新经验、展现新水平,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必须落实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六个功能街区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和区域魅力的提升;发挥资本、科技、智力等要素密集的优势,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等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吸引力,支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必须坚持以文化育文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先进文化引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
  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和服务合力;强化西城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根据首都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综合考虑区域发展实际,“十一五”时期要保持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显着提升。保持区域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基本形成与区域资源特点和功能要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城市形象、文化品位和环境魅力显着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在100亿元以上,迎奥运环境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建成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取得新进展,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共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程度显着提升。依法治区扎实推进,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以上,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全面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未来五年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按照首都经济发展和北京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要求,发挥区域综合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优化配套服务,优先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以金融业为主导,以商业、房地产业为重要支撑,以文化、旅游、会展、咨询服务业和具有创意特色的高新技术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产业的聚集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一)巩固提升金融业
  金融业。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对首都构建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落实好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与驻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国际水平的服务。发挥总部型、结算性、高能级、高聚集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巩固和扩大金融集聚优势,发展面向资本市场的高端金融服务,丰富金融服务业态,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产业链条。
  (二)努力繁荣商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7%左右。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巩固和发展老字号,不断引入新的知名品牌。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业和社区服务业,调整业态结构,引导新型业态发展,逐步改造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积极促进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连锁便利店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配套商业网络。
  房地产业。继续保持房地产业适度规模。实施土地供应计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鼓励开发商务楼宇,为其他行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发挥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会展、咨询服务业和具有创意特色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依托区域内数量众多、优势和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广告、文化演出、出版发行等行业发展。鼓励举办影响力大的品牌文化活动,提高区域文化品位和文化吸引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旅游业。旅游接待人数每年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重点利用和开发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抓住奥运契机,开发商务、体育等旅游活动。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设施。
  会展业。会展业发展空间实现新拓展。充分利用好区域内多点、多层次的现代化会展设施,广泛联系各行业协会,鼓励举办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打造金融、电信、科技、文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咨询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围绕金融、电信、通讯等大型企业需求,大力发展保险经纪、会计、律师、商务和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促进现代咨询服务体系的形成。规范咨询服务市场秩序,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度强、影响力大的咨询服务品牌。
  高新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水平实现新提高。重点发展具有创意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信息资源产业、企业研发中心、软件研发与外包等高新技术服务业态。积极引入工业设计、动漫等创意产业资源,壮大产业规模。提供政策支持,鼓励风险投资,促进创意型企业发展。开展技术交易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挖掘科技信息服务业潜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商贸、科技信息服务功能。
  (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立足制度创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努力营造使企业普遍满意、更具创造力和亲和力的服务环境。
  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重点街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发展的政策体系。围绕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和各类专业中介组织,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价格监管,深入开展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现有驻区国内外企业总部提供良好的人文化服务,为新入驻企业总部提供高效的后续服务。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行政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落实国家及北京市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加快发展重点功能区
  统筹区域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明确各功能街区的核心定位,强化街区功能的协调和互补,用好新增资源,优化存量资源,拓展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全力建设好北京金融街、西单商业中心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西外旅游商务区、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区和阜景文化旅游街六个功能街区。
  (一)高水平建成北京金融街
  金融街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十一五”时期,将全面建成北京金融街,打造资讯发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功能齐全、交易活跃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区,使金融街成为国家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信息汇聚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007年全面完成金融街的规划建设任务,完成中心区和北区约140万平方米的建设和路网、绿地、市政设施等配套项目建设。完成区域内骨干路网、地下交通工程及13条市政道路建设,实现全面贯通。完成中心区和北区休闲、健身、会议等配套服务设施。
  全面完成建成区招商,强化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高金融街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金融街的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周边区域的资源和业态调整,实现沿西二环和长安街两轴向更大范围辐射发展,使金融街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二)提升西单商业中心区品质
  西单商业中心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商业区,是体现区域功能和商业品位的重要区域。“十一五”时期,要着重提升商业中心区品质,着力培育诚信的消费环境和时尚的消费文化,满足大众消费,吸引中高档消费,拓展综合消费。将西单商业区建成特色突出、业态丰富、环境良好、管理有序的综合性大型商业中心区。
  2008年前,全面实现西单北大街两侧和宣武门内大街东侧的建设项目规划。更新改造西单文化广场,使之成为首都标志性的市民文化广场。完成图书大厦二期工程,建成西单西西四号地项目。以地铁4号线建设为契机,实施西单商业区环境整治工程,完成宣武门至灵境胡同城市景观工程建设。着力完善西单地区的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环境,提高区域道路通行能力。营造全方位的商业发展环境。2010年前全面推进宣内大街西侧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改善商业区周边环境和公共秩序。
  提升完善西单市级商业中心功能,积极引导业态调整,调整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求的业态,优化商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强化西单商业区的品牌效应,突出时尚、休闲特色,提升品位。积极推进商业街向北辐射发展,促进西单北大街两侧纵深开发调整和与周边区域协调开发,形成与金融街等周边区域的功能互补和融合,带动其它区级商业中心区发展。
  (三)做强中关村德胜科技园
  德胜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要依托中关村的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将德胜科技园建设成为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和中关村科技园第二个知识型服务业聚集地。
  2008年前,完成德胜大厦、中国工程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德胜中心区建设项目。完善交通组织,改善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做好园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优势资源,依托北京工业设计产业中心和国际创意园,大力发展具有创意特色的高新技术服务业,积极吸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户。完善孵化器服务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促进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园区创新和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创新服务完善、创意产业发达、充满发展活力的精品科技园区。
  (四)拓展西外旅游商务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西外旅游商务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设施和丰富的旅游、商务、会展资源。“十一五”时期,要依托交通发达便捷和场馆集中的优势,引导西外旅游商务区向科技、商务、会展、旅游、娱乐、交通功能综合配套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形象和功能品质。
  建成西环广场,继续推动德宝小区二期危改项目建设。2008年前建成集轻轨、地上铁路、地下铁路、地面公共交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换乘枢纽。完成道路、河道的整治工程。
  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人流聚集地的管理和疏导,逐步引导迁出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业态,大力发展商务办公、科技展示、技术交易等配套服务,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实现与金融街、中关村海淀园和德胜园的功能对接。
  (五)彰显什刹海传统风貌旅游区的文化魅力
  什刹海是京城内旧城风貌保存最完好、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十一五”时期,要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努力建设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古都风韵与时尚生活相融合的传统风貌旅游区,彰显文化魅力。
  2008年前,完成环湖景观整治工程。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增强景观效果。积极推进烟袋斜街地区保护与修缮试点,探索保护区民居建筑改造的有效途径。对未改造区域实施严格的保护管理,防止新的建设性破坏。对重点街巷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证居民区改造总体规划,对风貌保护、功能布局调整、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交通组织、人口疏解做出综合安排。制定部分区域的改造实施方案,腾退修缮开放一批文物景点。2010年前,实施部分居民区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开发周边旅游资源,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业。继续举办好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整顿旅游秩序,规范商业活动,提升管理水平,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湖光水色、王府故居、京味民俗特色,发展主题特色街和特色旅游项目。
  (六)深度开发阜景文化旅游街
  阜景文化旅游街是着名古建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老街区。“十一五”时期,要按照保护性利用的原则,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强化整体品牌优势,引导阜景文化旅游街向购物、游览、求知、休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008年前,加大街区环境整治力度,完成主要大街两侧建筑立面整治。大力推进白塔寺地区保护与修缮试点。复建修缮街区着名文物古建和标志性建筑。加强与文物景观相协调的商业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
  以业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引导珠宝、古玩、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等行业发展,突出街区特色,完善街区功能,通过阜内大街改造等多种方式,调整迁出影响街区形象的行业,逐步形成阜景文化旅游街核心区。加强对文物古建的保护利用,开发知识性、趣味性的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带动文物景点的参观游览活动,进一步提升街区文化内涵,重塑文化街区整体形象。
  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按照高标准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效能管理城市的要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抓住奥运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环境、城市形象规划设计,注重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益,实现开复工730万平方米,新开工350万平方米,竣工430万平方米。坚持“建管并举”,逐步实现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魅力。
  (一)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完善区域功能、增强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原则,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满足城市发展实际需要。
  道路交通。积极配合地铁4号线建设,加快实施西内大街、德内大街等30余条城市道路改造,2008年奥运会前基本实现“八横八纵”路网规划,2010年前基本完成文保区以外的主、次干路规划和重点地区的支路建设。加快奥运训练场馆周边道路建设,2008年前奥运训练场馆周边道路完好率达到100%,商业、旅游街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5%,一般街巷道路完好率达到85%。全面推进城市微循环道路建设,实施便民路工程,到2010年,完成172条道路大修。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交通安全水平,2008年奥运会前交通秩序有明显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有较大缓解。
  市政设施建设。加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金融街、什刹海等重点地区的停车设施建设,基本缓解繁华地区停车难问题。逐步加强和完善城市指示、标识、导览系统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一批装饰路灯、阅报栏、座椅等市政公用设施,方便市民生活。巩固创建全国无障碍先进城区成果,完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提升城市无障碍环境。优先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重点配置地区级的交通、电讯、配电站点,完成城区北部大型变电站建设。结合道路建设和危旧房更新改造,对水、电、气、热力等主要市政管线进行合理配置,进一步改善市政条件。
  (二)推进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
  按照保护传统风貌、改造危旧房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相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彰显历史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
  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构建以文物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核心,以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为重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重要补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解危、解放、解读工程,以展现、延续、记忆等多种方式合理利用文物。争取完成李大钊故居、月坛等一批文物腾退、修缮和对外开放。积极探索适合文保区保护与更新的危旧房改造模式,以白塔寺、烟袋斜街为试点,逐步推广文保区房屋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改造,争取完成2000户保护区内居民住房的改造任务,逐步拆除违法建设及严重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物,大力改善历史街区的环境状况。
  危旧房改造。按照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危旧房改造,完成危改开复工640万平方米,新开工300万平方米,竣工400万平方米,力争完成2万户居民拆迁,基本完成文保区外的危改任务。加快完成在施危改项目的改造任务,实现北丰等10多个危改区竣工拔点,重点加快二环路以外地区的危改。继续实施拔危楼、抢排险工程,计划完成3000多户居住在危旧简易楼的居民搬迁,结合其他危旧房改造方式,基本完成全区解危排险腾退工作。积极推进平房院综合改造,整体解决房屋修缮、户厕和低洼院等问题,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居住、生活更方便。力争“十一五”期间,使绝大多数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居民能够改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使需要保护的建筑、街区得到必要的保护,努力实现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推进城市环境建设
  落实《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景观,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在全区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到2010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区行列。
  城市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按照消减存量、限制增量的原则,继续开展大气、噪声、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治理,使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市政作业机械化程度和日常维护管理水准,实施道路清扫现代化。大力推进健康城区建设,认真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城市环境绿化。按照总量增加、分布合理、种类多样的要求,采取大面积绿化、道路配套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新增绿化面积27公顷。重点建设金融街中心区、北二环南侧等大型绿地,形成沿护城河、二环路的道路绿色景观,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注重发挥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继续完善各公园的绿地建设。塑造一批代表国内绿地建设先进水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以高质量的城市绿化景观迎接北京奥运会。
  城市环境整治。以“城中村”整治为重点,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抓好奥运场馆、途经线路周边环境整治,继续抓好重点大街、重点地区、重点旅游景区及宗教活动场所周边环境整治。结合奥运环境建设任务,统筹规划户外广告、建筑物外立面粉饰以及城市夜景照明、绿化效果等,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城市景观体系。逐步推进楼房的“平改坡”和景观改造工作。规范城市环境秩序,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城市痼疾顽症,为广大居民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
  节约型城区建设。坚持把节约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应用节约新技术、新措施,切实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工作。搞好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再生水回用、雨水利用等示范工程,发挥示范试点的典型引领作用。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化水平,实现垃圾源头分类率达到50%以上,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0%以上。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居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广政府绿色采购,鼓励使用绿色电力、能效标示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积极探索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着力改进和加强城市管理,把城市安全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公共安全管理。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协调统一、应急迅速、行动有力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健全城市综合减灾应急指挥系统,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层网络、三级指挥”的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重点做好防火、防汛等工作,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防灾害和抢险救援能力及居民的防灾自救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重点加强施工工地、商品交易市场等场所的执法检查,及时消除重大隐患,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努力为广大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的城市环境。
  城市管理系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城市管理机制。理顺政府专业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职责,理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区民主自治的关系。整合现有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强化专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与市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政府值班、应急指挥、城市监管和非应急呼叫“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城市管理标准、作业、执法、监督四个层面的建设,形成专业管理与市民参与管理的城市管理体系。梳理城市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指标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模式。采用地理网格和移动数据技术,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加强数字化视频建设,提高视频资源共享程度。
  六、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现社会事业高水平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适应首都功能核心区要求,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均衡发展、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施“人才强教”计划,继续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发展教育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加强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设好高中示范校,强化优质教育品牌,提升基础教育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办好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维护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职业教育。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坚持中高职并举,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围绕产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企业职工、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达到75%以上。
  终身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启蒙教育和指导服务。广泛开展社会化培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普遍提高居民素质。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教育开放合作,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西城合作办学,吸纳海外优秀人员、知名专家到西城任教。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开设国际教育部,逐步建立国际学校,满足区域高端服务需求,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以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建设,为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的健康保障。
  公共卫生服务。整合区预防保健资源,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动物疫病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主要指标在全市保持先进水平。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执法检查和市场监管,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和公共卫生安全。
  社区卫生服务。以健康促进为核心,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网底建设,整合基层医疗资源,建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满足社区居民卫生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促进居民健康,为居民提供方便有效的保健预防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辖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模式。构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调整优化配置区属卫生资源,做精专科、做强社区,发展专科特色医院。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使营利性医疗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有益补充。
  (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落实首都创新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大力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着力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群众性科技普及工作,完善区域信息化建设,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与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各项支持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为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培育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区域发展的科技动力。搭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发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优选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区域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西城”工程,加强数字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区、街、居三级数字化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抓好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区街居网上全程办事代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网上办公系统、人口监测信息化系统等重大工程,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水平。
  科学普及。加强科学普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发挥区域科技场馆的作用,注重群众性科学普及工作,广泛开展群众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科普水平。
  (四)繁荣文化事业
  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扩展现代文化功能,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文化设施、文化团体、文化人才聚集的优势,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潜力,提倡资源共享和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发展社会文化民间组织。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基本队伍建设,壮大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鼓励各类业余文艺团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地区文化生活氛围。继续实施百场优秀电影、百场艺术讲座进社区的“双百活动”,积极推进数字电影进社区工程。继续办好特色文化活动,努力创办文化活动知名品牌。
  (五)发展体育事业
  健全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群众体育。积极构建涵盖体育组织、健身设施、社区体育指导、体育科普、竞赛活动、体质测试六项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引导群众科学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全区人口数的60%,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国民体质测试及格率提高到75%。
  竞技体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力争在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创造良好成绩。结合西城区承担的奥运训练任务,加快月坛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
  七、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是“十一五”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扎实做好促进社会和谐的各项工作。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出发,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一)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社区健康生育全程服务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生殖健康水平,保证区域内的育龄人群享受基本生殖健康保健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医疗、保健和活动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老年服务组织,搭建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互动的养老平台,完善为老服务组织机构和体系建设,增加机构养老床位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创建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区。
  促进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就业比重。全方位关注儿童健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改善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和环境建设。
  控制区域人口规模。按照北京市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要求,疏散旧城人口,降低区域人口密度。推广“以房管人”的管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逐步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减少户籍人口数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促进就业政策。规范和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和创业的政策,重点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托底帮扶。建立促进就业与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就业政策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4050”失业人员、残疾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鼓励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鼓励多种形式就业。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区就业和政策咨询等服务。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引导,促进就业与培训有机结合,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建立培训适应市场、技能促进就业的互动引导机制,形成培训、考核、技能鉴定、就业推荐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后续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疏通外地人员就业信息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供求信息,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良性运行。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合同和工资支付,打击非法中介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整合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有机衔接,发挥整体作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实现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将本区及辖区中央在京单位公务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将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确保失业人员按时足额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等部门的多方联动机制。将生育保险覆盖到全区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商户。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继续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把外来务工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整合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安排教育、医疗、住房、灾害等九个领域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整合救助政策、救助信息、救助资金。构建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各类捐赠为补充的新型救助体系。加强低保与促进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继续拓展法律援助范围。
  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探索多渠道社会捐助模式,建立有特色的社会捐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区互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依法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领域,多渠道帮扶困难家庭。逐步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创新社区政务体制。深化街道、社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民主自治管理有机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网络,整合政府部门的基层办事机构,有效减轻基层组织的行政性负担。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社区组织的正常运转。
  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完善和推广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工作站为辅助,社区群众、民间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两会一站”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健全社区共驻共建机制,加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的沟通联系,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合力。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就业、保障、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安全、救助、养老、信息十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在社区就能获得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广泛支持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参与。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水平,拓展各类便民服务,使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民主自律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重点加快培育协助政府承担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调解民间纠纷的社区民间组织。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履行职责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保障法院和检察院独立司法,促进司法公平与效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继续推动保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增强防范能力。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与人民政协协商的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动态预警联动机制,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和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实施科技创安工程,开展“平安社区、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共同参与、共享安全的大安全格局。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积极防范、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巩固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探索平战结合新思路,发展人民防空事业。
  (六)提升社会文明建设水平
  巩固和延伸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积极实施道德促进、文化繁荣、环境美化和志愿服务四大工程,努力建设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文化氛围、一流的城市形象和一流的社会风尚。着力营造优良秩序、文明风气,为办好奥运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向世界展示首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新西城”,实施《西城区迎奥运文明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奥运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倡导和树立社会诚信。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建设高品质的全国文明城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完成每年度征兵计划。做好转业干部、复退士兵等的安置工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八、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解决困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深入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探索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全程办事代理制,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全面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落实出资人收益权,提高运营和监管效率。加快政府由直接经营管理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探索建立非经营性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快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专项监督等多种监督作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改造政务流程,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手段创新。全面提升公务员综合素质,推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理顺办理程序,强化后续监督,建立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项目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投资管理,依托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大力实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委建制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后评价制度。
  (二)扩大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
  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的有利契机,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组织、国际企业和国际人才,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其他区域合作,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鼓励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创造区域经济社会合作与发展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积极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拓宽引资、引企、引智渠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高端产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我区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区域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往,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九、规划实施与保障
  为保障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落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实施的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分阶段稳步推进,确保各项重大任务的完成。本规划在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一)制定配套保障措施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做好规划间各项保证措施的协调衔接。
  积极引导市场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鼓励新型消费方式,为市民创造放心、方便的消费环境。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投资向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领域转移。
  科学安排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法定增长,支持政法、环保、社区建设、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及纯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占财政总体支出的比重。对规划所列建设项目做出统筹安排,保证财力支持。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有效吸纳社会资金,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体制,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大环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完善人才市场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域性人才资源合作开发机制,搭建人才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专家型领军人才和创业人才。提升区属人才素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在规划实施中,紧紧抓住对全区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分阶段重点实施,让广大居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实施一批增强城市管理效能的基础工程。着重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立足危机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应急预警、指挥、处置和救助系统。整合电子政务资源,作好关键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
  建设一批增强服务功能的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批重点项目。
  安排一批方便居民生活的便民工程。有针对性地围绕居民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加大投入和改进管理,安排落实好一批满足居民基本需要和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项目。建设食品、药品等放心工程。
  落实一批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项目。围绕解决困扰发展的突出体制矛盾,重点落实好一批专项改革。在市场监管体制、行业协会转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加强组织管理
  统筹进度安排。 “十一五”时期,以奥运会举办为标志,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2008年前,主要围绕办好奥运会,完成各项重点任务,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环境。2008年后,主要围绕区域战略发展重点进行安排,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制定实施好年度发展计划,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进度要求,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落实。
  落实专项规划。加强各规划间的相互衔接,确保全市重大项目的落实,确保全区已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把规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考核督察制度。
  完善评价考核。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面向企业和公众,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给市场主体以合理的预期和正确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促进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期间,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组织好中期评估,保障规划目标实现。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重大调整的,按照有关程序报批。

 

 


 

评论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主办     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站点地图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190149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