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不改初心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流传至今的这些中国历代书画真迹,是我国无比珍贵的宝藏。如何收藏好、保护好、使用好这些稀世瑰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荣宝斋作为最早的觉醒者之一,运用自已特殊的技艺,让古代大师们的传世作品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从1954年荣宝斋临摹复制第一批古画起,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近百件古代书画作品得以陆续复制问世,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了,这些业绩的背后是荣宝斋匠人们的传承和不变的初心。
丹青重生
王辛敬的父亲王家瑞是荣宝斋里的装裱大师,因此,王辛敬打小就常去琉璃厂的荣莹斋玩耍,似乎冥冥当中就注定了他与荣宝斋的“缘份”。一条石板路,经过荣宝斋门前,王辛敬在这条路上走了近40年。1979年王辛敬子承父业,进了荣宝斋的装裱修复车间,成为一名给古画“治病”的匠人。
1978年,一批残破的辽代经卷被送到荣宝斋,这是在山西应县木塔一尊佛像腹中发现的珍贵文物。经卷“病”得不轻,绢面枯朽酥脆,有些地方还被黏在一起,难以揭开,残片被浸泡在器皿中,老师傅们用极细的毛笔,一点一点扒拉黏住的经卷,使其展开……王辛敬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或许此时,荣宝斋的装裱修复技艺开始从他心中生根发芽。900余天,辽经起死回生。王辛敬就此彻底被这项神奇的技艺所征服。
1979年底王辛敬正式成为荣宝斋的一名员工,从学徒做起的他并没有因为父亲是装裱修复车间的主任而受到特殊的待遇,反而是脏活累活,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王辛敬无奈的笑着说。“荣宝斋的糨子要用上好的富强粉,反复揉洗、沉淀、发酵。糨子春秋各洗一次,我一洗20多天,要用20多袋面粉。那时双手总是皴的,浑身都是面粉发酵的酸臭。别人都是今年洗了,明年就不会被轮到了,我不行呀,因为我父亲是这个车间的主任,我每年都要洗,大概一直连续洗了四、五年。”
一门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师傅的传授,或许因为荣宝斋已经跟随着朝代的更替,带徒弟的方法也在改变,王辛敬的师傅也并非只有一位了,“当时我们四、五个学徒一起进了装裱修复车间,大概三、四个老师傅一起教我们,但是老师傅们还有自已的工作要做,这时候就要靠自觉了。”说到师傅们,王辛敬的眼睛亮起来,“其实,现在回想下,老一辈的师傅们更具备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他们讲诚信,爱岗敬业,实实在在的学技术,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这些最质朴的品质也是王辛敬眼中的工匠精神。
学徒那会儿,王辛敬没事就撕纸,然后反复搓揉纸的边缘,练挖补、练搓口。现在,他能把薄薄的纸面搓出45度的倾角,纸楔一般,补全古画时,严丝合缝。
老师傅们都爱指点这个能吃苦又好学的孩子,时间一长,老师傅的手艺,王辛敬都学了来,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1991年底,王辛敬可以独立的修复小幅画作品了。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王辛敬刻苦钻研这门传统技艺,终于有一天,王辛敬的超群技艺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了。
这天,有人送来一幅残破的郑板桥字画。此时,老师傅们都年事已高,相继退休回家,车间里的人都没补过如此残破的古画,但是王辛敬并没有拒绝,他让来人先鉴定画作真伪,再修补。
修复古画有拼对、揭裱、填补、全色四个步骤,细碎的工序多达二三十道。王辛敬小心翼翼地喷水,慢慢展开残片,一点一点“拼图”,一天拼不完,到了晚上,他就用塑料布把这一天拼好的图罩起来,一是防止都粘在一起,二是也防止第二天拼好的图再乱了。
原本使国画意境深远的留白、着墨都成了“拼图”的难关,他每天反复拼对,下了班也不回家,在车间里继续琢磨如何能更好的修复,为此大费心神。
揭画心更难。王辛敬先用手把旧画搓起茬,用镊子慢慢揭,揭不开,就再搓,再揭……一次次枯燥的重复,旧衬纸、旧糨糊被一点点剥离。之后,填补、全色……大约近一年的时间,古画宛如重生,价值飙升数倍。客户竖起了大拇指说,“修复古画还要到荣宝斋”。
这件事情之后,王辛敬又修复过许多古画,或许是因为修复这幅郑板桥的作品是他第一次独立修复一幅古代着名字画,在他轻描淡写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自豪,他说,“跟我一波儿来的那几个人如今只有我一个还在一线做技术工作,虽然不时有人出大价钱请我,但是我舍不得离开荣宝斋,我在荣宝斋跟我父辈的老师傅们学到了很多,我在这里体会到了成就感。这里的老师傅们虽然走了,但是我有责任把他们的事业继续下去,如今我也带了三、四个徒弟,我希望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王辛敬已记不清修复过多少古画。2009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荣宝斋车间两旁的墙壁上,错落地贴着一块块白色宣纸,隐约能看到笔墨线条,那下面,是一幅幅重获新生的丹青。
情怀为钥
木版水印是古书画复制领域的一项传统技艺,而荣宝斋则是其中主要的传承者。齐白石老人的画作被认为是“画到极细处,自然真趣味”。但就是这样卓然天成的佳作,也能够被荣宝斋的工匠师傅制成足以乱真的木版水印艺术作品。
高文英,2009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来她印制的许多木版水印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家奖励。从上世纪70年代走进荣宝斋木版水印车间,成为一名印制人员。如今荣宝斋的这个木版水印传承技艺的重担又落到高文英这一代的肩上。
“因为深入进去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坚守”高文英总结自已40多年的荣宝斋的工匠生涯,“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就要学会有技巧的带徒弟,只要这些孩子能坐的住,我的心里就特别满意。”
张兢,2008年大学毕业。因为在荣宝斋实习半年而机缘巧合的进了荣宝斋。荣宝斋成就了她“学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的想法。木版水印是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是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之一。张兢的工作是制作木版水印的最后一个工序:印刷。与其他印刷师不同,张兢在木版水印工艺坊的展厅工作。这里是对外展示木版水印制作技法的地方,她不仅要印好手上的画,更要把这门老手艺介绍给游客。
进入荣宝斋学习手艺,是张兢的第一个幸运,第二个幸运就是,张兢一进荣宝斋就被分配到印制车间,而且师傅是高文英。师傅高文英是急性子,徒弟张兢是慢性子,当急情子遇到了慢性子,总免不了会有故事发生。有一次,张兢在印活的时候,被师傅发现图章没拿。在木版水印印刷前,必须做好分析原作、核对版面、修整印版、制订方案、考定印版次序等工作。张兢的疏忽确实不应该。看见徒弟被说得眼泪汪汪,师傅高文英就不再说她。“其时,师傅挺会因材施教的,我是慢性子,师傅就会不时的催促我。我师妹是急性子,师傅对她的教导总是‘慢点,不急’。”张兢感触颇深的说。张兢的母亲从小教张兢唱戏,对于张兢的性格可谓了如知掌,她这样对高师傅说:“你就得小鞭沾水,紧抽。该管就得管,该说就得说。” 高文英却说:“说她是说她,但是也要让她能从心理上接受。我们新时代的师傅要将心比心,与徒弟们建立信任关系,要相处融洽的去传授我们的技艺。”
中国人要重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需要传承下去,在传承过程中更需要创新。在高文英看来,这种创新不仅指技艺的创新,还有适应“新”原料的创新:“今天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但是随着我们使用的墨、纸、颜料等的制作材料的更新换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让这些新工艺制作出的原料在我们的木版水印画上发挥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墨汁吧,今天墨汁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跟一百多年前甚至跟几十年前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工艺和材料的改进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按着以前的方法去制作木版本水印画,比如过去用研好的墨汁要经过拉胶、去粗后,可以用很多天,但现在就不行了,因为墨块所含的胶性小了,出现了新的变化。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探索如何将新工艺新材料制作的用于木版水印上的原料能够印出更好的作品。”高文英说。
王辛敬、高文英、张兢只是荣宝斋众多工匠的缩影,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范存刚这样说:“我们匠人的精神凝聚成了企业的共识,在书画经营中,对书画真伪的鉴定也体现了这种精益求精、诚信至上的精神,所以才有了荣宝斋书画保真的社会共识,从而直接促进了生产经营工作,推动了企业发展。”
荣宝斋的匠人用他们的技艺和精神诠释了荣宝斋百年传承的“诚信为本荣名为宝”的精神。
版权所有:北京市西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京ICP备0700561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48号 Copyright©2005 xcg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辰信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0025253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48-8 统计 客服:58562259 邮箱:webmaster@softway.com.cn 投稿邮箱:www.xcgsl.c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