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68.jpg


把“非公经济36条”落到实处


  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一周年之际,如何把这一令民营企业“欢欣鼓舞”的政策性纲领文件落到实处,成为工商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

  “非公经济36条”是我国建国56年以来以中央政府名义颁布的第一份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也可以说,该文件颁布之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正是因此缘由,我们认为,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一周年的时候,对其进行梳理、盘点,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都有着特殊的价值。

  “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无疑是推进我国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非公经济36条”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重大举措,1998年和2002年的宪法修正案,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权先后写进了宪法,“非公经济36条”充分体现了这一宪法精神;“非公经济36条”是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重大举措。“非公经济36条”的核心是打破垄断,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一年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许多省市、自治区立即行动,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相关措施,这都有力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和落实。客观地说,没有人否定“非公经济36条”所蕴涵的历史意义,但是,对“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一周年以来的落实情况,却有不同的看法,而由此带来的对“非公经济36条”在现实中到底具有多大的效能也有不同的判断。来自官方的一些人士往往较高评价“非公经济36条”的落实情况,而一些企业家和学者则往往在高度评价“非公经济36条”意义的同时,也对其一年来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很满意,甚至表示失望,更有抱怨和牢骚。

  这种分歧和反差使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的历史性政策,为什么并没有在现实中迅速而广泛地体现出其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我们认为,“非公经济36条”之所以难以畅通无阻地推行和落实,其根源在于当前的社会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非公经济36条”又恰恰是带有重大利益调整色彩的政策。

  作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非公经济36条”在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企业财税金融支持、维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改进政府对非公企业监管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显而易见,如果这些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么就不但意味着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必然要牺牲和放弃诸多现有利益,而且政府部门自身也要改变过去扮演的角色,将改革矛头对准自己。在此背景下,“非公经济36条”落实所遭遇的冷热不均可想而知。

  联系到当下社会广泛参与的有关改革的大讨论,更进一步揭示了这样的道理:改革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必须承认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存在,并且由此出发,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过程中能够较为畅通地表达各自利益,在充分的博弈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以期颁布的政策能够行之有效地推行。

  因此,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一周年之际,盘点和梳理过去一年的落实情况,我们认为,要更好地落实“非公经济36条”,就应当让非公企业更多地参与改革进程,充分地表达利益诉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非公企业利益表达的畅通机制和制度安排。惟有如此,“非公经济36条”才能真正从文件转变为现实。


版权所有:北京市西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京ICP备0700561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48号

Copyright©2005 xcg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辰信息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0025253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48-8 统计

客服:58562259 邮箱:webmaster@softway.com.cn 投稿邮箱:www.xcgsl.cn@163.com